.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07-12-28    责任编辑:省体育局管理员

logo

 


2005—2010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将深入贯彻《体育法》和《四川省体育条例》,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基本建成体育强省,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做出贡献。依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从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出发,编制本规划。

一、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机遇

“十五”期间,我省体育事业在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稳中求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特色鲜明。全省各地坚持每年举办“全民健身周”,广泛开展青少年儿童、农民、职工、老年人、妇女五个人群健身活动;培训、组织了一支20000余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各类体育社会团体2000个;成功举办了第九届省运会和老年人、少数民族、残疾人等全民健身届运会;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成效明显,建成国家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1个,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127个,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8所,省级体育传统示范学校202所, 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6个;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总人口的35%。各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不断创新,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方式,打造出了乐山“假日体育”、绵阳“赛会经济”等初具规模的群众体育品牌。我省群众体育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

竞技体育成绩突出,潜力很大。2001—2005年,我省共夺得20个世界冠军、30个亚洲冠军、159个全国冠军,破、超5项全国纪录。九运会、十运会都取得了总分全国排名第七、奖牌数排名第八,金牌数、总分数、奖牌数均位居西部第一的优异成绩。

体育产业重点突破,前景广阔。2001—2005年底,四川体育彩票销售总额达48亿元,为中央、省、市(州)三级筹集公益金16.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体育事业和其它公益事业发展,为我省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一大亮点。全省以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市场正逐步兴起,一批体育产业经营机构应运而生。

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成效明显。“十五”期间,我省实施体育场馆四级网络建设,体育场馆总数由2000年底的35127个增加到2005年底的45000多个,75 %的市、州已具备承办省级综合运动会的能力。省本级建成四川省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米易国家级激流回旋竞训基地,完成了犀浦、新津、邛海、凤凰山等几大训练基地改造更新工程,支持民营企业建成了四川专用足球场。

    体育法制建设、体育科研、宣传教育等也迈出了新的步伐。

“十五”期间取得的这些成绩,为体育事业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是我国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四川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我省国民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全省经济的增长、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群众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任务也将更加繁重;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将迫使体育产业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提高效益,努力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领域;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职业化、商业化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既为体育事业诸方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是今后一段时期体育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二、2005—2010年我省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全民战略”、“金牌战略”、“品牌战略”,使体育成为大众的体育、开放的体育、科学的体育、振奋的体育、快乐的体育,积极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事业的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兴办体育的多元化格局;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体育工作的法制建设,依靠科技力量,保障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奋斗目标

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工作体制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体育队伍;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体育人口达到全省人口的40%以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竞技体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做强做大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1%;建设与体育强省地位相称的体育场地设施,具备举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条件。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全国体育强省。

三、“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实施“全民战略”,推进群众体育

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组织尤其是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的纽带作用和社区、乡镇、学校、企业的阵地作用。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建设规范的体育活动站(中心),制定体育活动站(中心)服务标准,形成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提高其指导、服务和组织能力。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达到30000人以上。

加快健身设施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经济实用型公益体育设施建设。加大体育设施开放力度,提高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开放程度,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做好群众体育宣传和科普工作。向城乡居民提供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方法、手段,提供可供群众参与选择的体育健身场所、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活动内容等信息。每年要向社会推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方法。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定期公布全省国民体质状况。实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国民体质水平不断提高。

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力量针对不同人群的健身特点和需求,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做到健身活动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个个有特色。着力抓好“全民健身活动周”和“四川省全民健身日”活动。继续抓好假日体育、广场体育等特色体育,努力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群众体育活动。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坚持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靠健康,奔小康”的观念,将传统健身方式与现代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因地制宜进行体育锻炼。城市社区要做到有健身场所、有健身组织、有健身指导、有健身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确保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重视支持职工体育,关心支持老年人、妇女、残疾人体育,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条件。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实施“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程”。

我省体育人口在“十一五”期间,逐年递增一个百分点。

(二)实施“金牌战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坚定地走精兵之路,实施“奥运带全运、全运促奥运”的“金牌战略”。缩短战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实现战略转移和金牌升位。

构建以奥运为国争光,全运为蜀添彩为目标,以我省优势项群为支柱,以水上和田径的“122”项目为基础,以市场化、职业化项群为两翼的多元竞技体育发展格局,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力的新一轮增长。

完善项目布局。根据我省体育资源状况、体质特点、训练条件和教练水平,合理布局运动项目,科学确定重点项目。巩固现有优势项目,开发潜力优势项目,重点发展我国在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跳水、射击、羽毛球、乒乓球、举重、体操、柔道),即重点发展以“短距离、小级别、轻量级、灵巧型”等运动项目和女子优势项目为主的奥运会和全运会项目。

打好城运会、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四大战役。2006年亚运会,锻炼队伍,参赛人数和成绩全面超过上届;2007年城运会,发现新秀,打造尖子人才;2008年奥运会,向国家输送参赛运动员占中国队的6%左右,力争我省运动员夺取2至3枚金牌;2009年全运会,实现 “金牌超十运,总分获优胜,西部夺第一,争创风尚奖”的目标任务。

加强运动员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在编在训运动员数量保持在1200人左右。其中重点项目的一线运动员占运动员实际总数的80%以上。在一线运动员中,国际级运动健将、国家级运动健将和一级运动员分别提高到运动员总数的1.8%、13%和45%以上。调整和制定各运动项目一、二、三线队伍建设规划,使一、二、三线运动员的比例达到1:2:15。确保优秀运动员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优秀运动员提供入学深造条件,扩大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比例。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精神,对新进专业队的运动员实行聘用合同制。采取货币补偿和计划安置相结合方式,妥善安置退役运动员。

适当扩大教练员队伍规模。改革用人制度,聘用一批优秀的教练员。积极引进国内、国外高水平教练员,选拔培养年轻教练员,争取“十一五”期间每年扩充教练员5%左右。努力提升教练员水平,加快一级教练员向高级层次的转换,使高级教练员比例达到22%以上,国家级教练员比例达到3%。

建设裁判员队伍。“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体育裁判员人数增长9%,力争达到4万人。其中国际级、国家级裁判人数力争达到500人,一级裁判人数超过3500人。施行裁判员注册制度,全面提高裁判员综合素质和竞赛执法水平。

强化训练保障。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重点保障具有夺金能力的运动项目。加大对华西坝训练基地、太平寺训练基地、犀浦田径基地、新津水上运动基地、凤凰山射击射箭基地、邛海水上运动基地、米易皮划艇激流回旋竞训基地的投入,确保其正常运转。

依靠科技兴体。加大对体育科研的投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体育科研队伍,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实验室。推进训科医一体化,实行科研人员跟队服务制度。积极探索竞技体育的特殊规律,不断攻坚克难,提高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

加强业余训练,狠抓后备人才培养。完善以体育部门为主导,各级学校为支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业余训练兴办模式。形成以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础,以业余体校、奥林匹克体育学校为主干,以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为重点的业余训练格局。在“十一五”期间,命名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争创4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创建一批四川省奥林匹克体育学校;力争有10个省级后备体育人才基地达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要求。继续办好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吸引2000万人次参与青少年俱乐部活动;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参加省级比赛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上万人。办好单项运动学校,完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三)实施“品牌战略”,发展体育产业

发展体育彩票业。研究市场变化规律,深度开发体育彩票市场。加强管理人员及发行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体育彩票的正面宣传,培养彩民正确的消费心理。改革完善体育彩票发行管理体制,强化监督,杜绝违规操作,确保体育彩票发行的公开、公平、公正,提高其社会公信力,切实维护彩民的合法权益。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合理布局销售网点,建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成都区域数据中心。“十一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总额达到40亿元。

着力打造体育品牌。积极扶持体育用品生产经营企业,努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提高“四川造”体育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大力开拓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旅游、探险市场。力争在“十一五”期内,形成以西岭雪山冰雪运动、四姑娘山登山活动、万里长江第一漂等一批体育旅游品牌为核心的体育旅游产业链,组建四川体育旅游企业联盟,形成产业集群。适时成立四川省体育产业协会。

盘活现有体育资源。将体育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与效益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重点抓好体育场馆设施的开发利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非奥项目和市场潜力大的运动项目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建设运动项目俱乐部和各类健身俱乐部。

大力发展赛会经济。尽可能多承办全国性各种高水平、高规格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力争每年在我省举办1-2次有影响的国际赛事。积极申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

加大无形资产开发力度。充分认识和把握体育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充分发挥体育中介组织的纽带作用,促进体育无形资产与市场结合、与企业联姻。推行体育冠名、广告、电视转播权和社会赞助等的商业运作。

贯彻实施《国家体育服务标准》,建立体育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为促进全省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平台。

(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依靠财政投入修建大型综合体育设施;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兴建体育设施。到2010年,全省体育设施基本达到举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要求,各市(州)基本具备举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的能力,各县(市、区)有一个体育场、一个游泳池、一个训练馆(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县至少有一个田径场),社区和乡镇建设一批便民健身设施。省本级和成都市在调研分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申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场馆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成都市启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省本级重点抓好四大工程:四川国际网球运动中心;新津水上运动中心扩建工程(含跳水、游泳、花样游泳馆,自行车赛场);犀浦室内田径馆;迁建射击、射箭运动训练基地。条件具备时,筹建四川省体育博物馆和老年体育活动中心。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体育发展活力

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改革训练体制,实行项目分类管理、分类指导,逐步推行与国家体育总局接轨的运动项目(项群)管理中心制。完善运动项目一、二、三线“一条龙”训练体系。整合我省高等学校、训练单位及科研机构的体育资源,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公民个人依法兴办体育。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

完善体教结合模式。积极与教育部门合作,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荣誉共沾”的原则,共同办好奥林匹克学校和业余体校,共同培养体育人才。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积极创办高水平运动队。

做好支持性、保障性工作,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符合省情的体育法规体系,制定《四川省全民健身条例》;加强《档案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制定符合四川省体育局系统的电子文档归档管理办法;认真贯彻落实《保密法》,建立健全保密制度,规范保密管理,不断推进保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继续做好体育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搞好体育对外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促进我省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加强后勤队伍和设施建设,努力做到“保障有力”;进一步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培训、轮岗和交流制度,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合理、高效廉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和精通业务的体育队伍,为建设体育强省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