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期间,我们将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全面建设体育强省,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依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出发,编制本规划。

一、现有基础和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省体育事业围绕建设体育强省目标,认真实施“全民战略、金牌战略、品牌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我省坚持实施群众体育“全民战略”,不断扩大体育人口数量推动《四川省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全民健身有法可依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成功举办四川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圆满承办第一届全国智力运动会,组团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取得了参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全民健身活动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个个有特色各地纷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我省群众体育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

竞技水平不断提升。我省竞技体育坚持实施总分基础上的“金牌战略”,形成了以体操、花样游泳、帆板、跳水、网球等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项目,涌现出了邹凯、殷剑、郑洁、晏紫、冯喆、蒋婷婷、蒋文文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我省获得了“4金、3银、5铜”的优异成绩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我省总分、金牌、奖牌均位居西部第一。“十一五”期间,我省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共夺得43个世界冠军、96个亚洲冠军、289个全国冠军。

业余训练初具规模。我省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实施业余训练“七个一工程”,探索出了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全省拥有市、县级业余体校190所,体育传统学校284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90所,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33所,全省参训人数达3万余人。建立了体育彩票助学金制度,资助了9826名体育专业贫困学生和业余训练贫困学生率先在全国建立22“幼儿体育基地”。成功举办四川省第十、十一届运动会,推动了全省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

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我省体育产业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了“彩票做强、本体做大、基地做实、政策做活”的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全省体彩销量达到100.98亿元,筹集公益金31.18亿,有力地支持了体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发展。成功承办了系列国际国内重大赛事,连续26年获得“全国最佳赛区”殊荣。两次承办“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拓展了体育用品市场。“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正式落户温江。研究制定了《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场地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省共计投入17亿元,新建标准体育场地2986个,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01平方米。“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各地体育场馆的综合功能充分显现,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巨大贡献。灾后体育恢复重建进展顺利,39个重灾极重灾县90%的体育重建项目已开工建设。

我省体育法制建设、体育科研、体育文化、宣传教育等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这些成绩,为全省体育事业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专栏一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十一五”规划指标

完成情况

体育人口比例

每年递增一个百分点,规划期末达到全省人口40%

到2010年底全省体育人口达40%

社会体育指导员

规划期末全省达到30000人

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6万名

农民健身工程

六分之一行政村实施

已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202个,全面完成任务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开展好“全民健身日”活动

已完成,并召开四川省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

2008年奥运会向国家队输送参赛运动员占国家队6%以上

2008年奥运会向国家队输送参赛运动员35人,占国家队5.48%

北京奥运会金牌

在北京奥运会上四川运动员获2—3枚金牌

在北京奥运会上四川运动员获4枚金牌

十一届全运会成绩

金牌超十运,总分获优胜,西部夺第一,争创风尚奖

全面完成任务

运动员安置

实行安置办法改革,采用货币补偿和计划安置相结合方法安置退役运动员

妥善安置了602名退役运动员

教练员队伍建设

高级教练员比例达22%

高级教练员比例达26%

裁判员队伍建设

各级裁判员队伍增长9%,总数4万。其中国际级、国家级裁判500人,一级裁判3500人

各级裁判员队伍增长9%,总数达41620人,其中国际级、国家级裁判513人,一级裁判3650人

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

争创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4所,省级80

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4所,省级97

后备人才基地

10个省级后备人才基地达到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水平要求

15个省级后备人才基地达到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水平要求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办好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吸引2000万人次参与青少年俱乐部活动

建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9所,每年吸引2600万人次参与青少年俱乐部活动

体育彩票销售

销售总额达40亿元

销售总额达100.98亿元

发展赛会经济

每年在我省举办1-2次有影响的国际级赛事

全面完成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省本级重点抓好四大工程:四川国际网球运动中心;新津水上运动中心扩建工程;犀浦室内田径馆;迁建射击、射箭运动训练基地

已完成四川国际网球运动中心、犀浦室内田径馆建设

各市(州)基本具备举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的能力

基本完成

各县(市、区)有一个体育场、一个游泳池、一个训练馆(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县至少有一个田径场)

部分完成,建设“雪炭工程”21个、“少数民族健康工程”2

社区和乡镇建设一批便民健身设施

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925条

 

我省体育发展现状,与全省人民的期望、与全面建设体育强省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仍是四川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在群众体育领域,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任务十分艰巨。在竞技体育领域,顶级选手不多,强项尚未形成群体优势,游泳和“三大球”项目状态低迷。体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体育行业作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对“十二五”期间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诸方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国家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给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展示四川灾后发展振兴新成就,展示四川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新形象,为建设体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省委、省政府决定申请承办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申(筹)办全运会过程是“十二五”期间推进我省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体育强省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坚持走符合四川省情的体育发展之路,促进全省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体育事业的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化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我省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兴办体育的多元化格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我省体育管理水平;坚持依法治体、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保障体育事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三)“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体育人口明显增加。“十二五”期间,全省体育人口每年新增40万人,共计新增200万人。

体育设施明显增多。建设社区全民健身广场300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200个,30%的行政村有公共体育设施,21个市州分别建设一个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85%市(州)具备承办省级综合运动会的能力。

竞技实力明显增强。我省争取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夺取1—2枚金牌;在2013年全运会上实现“西部第一、全国争先、风尚获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目标;群众喜爱的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进步明显;运动员培养体系基本建成,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超过1万人。

体育产业明显增效。体育彩票销售总额完成100亿元;每年承办高水平国际赛事2—3次;体育场馆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GDP的0.5%。

 

专栏二    “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指标

属 性

体育人口

全省体育人口每年新增40万人,共计新增200万人

约束性

社会体育指导员

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2万名,期末全省达8万名

约束性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建设社区全民健身广场300个

预期性

乡镇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建设乡镇全民健身中心200个

预期性

村级体育设施建设

建设25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约束性

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

21个市州分别建设一个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

约束性

市州体育场馆建设

建设和完善8个市州比赛场馆,使之达到承办省综合运动会能力

预期性

奥运会川籍运动员成绩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夺取1—2枚金牌

约束性

十二届全运会四川代表团成绩

西部第一、全国争先、风尚获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约束性

业余训练

新命名5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争创4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力争命名15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力争有10所省级后备人才基地达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要求;业训人数常年达到3万余人

约束性

体育彩票销售

100亿元

预期性

大型赛事

每年承办高水平国际赛事2—3

约束性

体育产业增加值

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0.5%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措施

(一)社会体育

强化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各地应结合实际,通过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预算经费、制定计划、强化督查等措施,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将群众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目标考核体系,将群众体育发展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将体育惠民行动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努力在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志愿服务、健身活动、体质监测、宣传推广等方面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使用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2万名,力争 “十二五”末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8万名。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和健身咨询服务,定期公布全省国民体质状况。

加快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进入城市社区(街道),继续抓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努力实现30%的行政村有公共体育设施,抓好全民健身路径设施建设与推广,实现20%乡镇拥有全民健身公共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资源的公共服务效能,尤其要加大对藏区、彝区等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震灾区、贫困山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省、市、县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对公众开放,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逐步增加对各类开放体育设施的经费补贴。

促进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事业性体育机构为骨干,以各级体育总会等社会体育团体为助手,以群众性、社会性体育健身组织为基础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

着力打造特色群体活动品牌。各地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广泛组织开展群众基础好、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各类群众性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办好四川省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继续办好“四川省全民健身篮球公开赛”等群体竞赛活动,大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适合不同人群、方便群众参与的广场体育、假日体育等具有四川传统的全民健身活动。通过“编”、“创”、“推”等措施,积极挖掘、整理、传承我省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和传统体育养生、保健项目;着力打造、培育地方群众体育品牌赛事。积极组团参加全国体育大会、残运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智力运动会、亿万妇女健身展示大赛,力争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提升我省非奥运项目竞技实力,积极培养、选拔、输送更多优秀的非奥项目运动员,力争在世界夏季特奥会和伦敦残奥会上为国争光、为川添彩。

 

专栏三    社会体育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目标

属性

乡镇农民健身工程

选择200个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

约束性

村级农民健身工程

抓好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设25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约束性

体育进社区工程

建设社区全民健身广场300个

预期性

公共体育设施便民工程

省市县每个公共体育设施每年对公众开放时间不少于40天

约束性

雪炭工程

建设雪炭工程30个

约束性

藏区、彝区民康工程

建设民康工程10个

约束性

社会体育指导员

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2万名,期末全省达8万名

约束性

(二)竞技体育

战略目标定位。继续贯彻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坚持实施总分基础上的“金牌战略”,全面提升我省竞技体育总体实力与水平,为建设体育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三十届奥运会争取获得1-2枚金牌,第十二届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完成“西部第一、全国争先、风尚获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目标任务。

完善项目布局。按照“提升强项、加强弱项、补齐缺项”原则,认真解决好我省基础大项不强,金牌大项不精的“瓶颈”问题,争取在项目布局均衡发展上有较大突破。大力发展以体操、花样游泳、帆板、跳水、网球等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项目,以田径、射击、柔道、皮划艇、赛艇、激流回旋、艺术体操、曲棍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制定并实施游泳和“三大球”振兴发展计划。

加强运动队伍建设。在编运动员保持在1100人以上,其中,优势项目(重点项目)运动员占66%。完善二、三线队伍建设,确保一、二、三线运动员比例控制在1:2:15之间。妥善安置退役运动员,积极培养、选拔、输送更多优秀的运动员力争参加伦敦奥运会。实行教练员目标管理机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教练员队伍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练员水平,确保“十二五”期间我省教练员数量适当增长,高级教练员比例达25%。加强裁判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全省各级体育裁判人员在2010年基础上增加9%,总数达4.5万人以上,其中,国际级、国家级600人,一级裁判员5000人。

加强训练基地建设。确保完成红格亚高原冬训基地、双流国家羽毛球队训练中心项目建设,推进新津游泳和自行车中心工程、凤凰山射击射箭中心搬迁、华西坝校区置换迁建等工程项目。

加大科研服务保障工作。建立完备的科研体系,充分发挥体育科技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对重点运动项目设置专门科研小组,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培养、科学恢复,为不断提高训练水平提供支撑服务。继续贯彻反兴防兴工作“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方针,坚决杜绝依靠非法手段提高运动成绩,坚决打击赛事中的舞弊行为。深化运动队后勤保障改革,逐步推行后勤保障与训练队伍管理分离,促进后勤服务专业化。

 

专栏四    竞技体育主要目标

项目

“十二五”规划目标

属性

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

2012年奥运会向国家队输送参赛运动员占国家队4%以上

约束性

伦敦奥运会金牌

在伦敦奥运会上四川运动员获1—2枚金牌

约束性

十二届全运会成绩

西部第一、全国争先、风尚获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约束性

教练员队伍建设

高级教练员比例达29%

约束性

裁判员队伍建设

各级裁判员队伍增长9%,总数4.5万。其中国际级、国家级裁判600人,一级裁判5000人

约束性

 

(三)业余训练

狠抓后备人才培养,继续实施“七个一工程”,坚持体教结合,狠抓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全省21个市州分别建设一个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坚持走体教结合的办训道路,支持市州实行体教、体校共办业余训练,支持重点项目与有条件的市州共建二、三线运动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命名5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争创4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办好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吸引2000万人次到青少年俱乐部锻炼。创建一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力争命名15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力争有10所省级人才基地达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要求。形成以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础、以市级和重点县区业余体校为主干、以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为重点的业余训练格局。确保常年业训人数达到3万余人。开展业余训练教练员培训工作,提高业训教练员业务水平。加快训练机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大力提倡社会力量承办具有市场基础的体育项目,形成体、教、社会三方办,省、市、县三级抓的后备人才培养格局,全力办好四川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专栏五    业余训练主要目标

项目

“十二五”规划目标

属性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新命名5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争创4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约束性

青少年俱乐部

新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0所,每年吸引2000万人次到青少年俱乐部锻炼

约束性

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创建一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力争命名15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力争有10所省级后备人才基地达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要求

约束性

省运会

办好四川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约束性

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

21个市州分别建设一个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

约束性

参训人数

确保常年业训人数达到3万余人

约束性

(四)体育产业

全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大力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繁荣健身娱乐市场,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加快形成门类众多、发展有序、紧密协作的体育健身服务产业群。依托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重点发展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体育健身项目。依托全省各地的自然山水和住宿、餐饮、旅游等资源,充分发挥节庆活动的集聚效应和载体作用,坚持以富有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项目为基础,加快建设运动休闲基地,提升体育运动休闲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着力发展体育赛会经济。积极培育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探索和完善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坚持以赛事为龙头,建立健全以“赛”育“市”和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盘活现有体育资产,在体育场馆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成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开发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省体育赛会经济发展。打造、引进品牌赛事,搞活赛会经济,全省每年承办2—3次高水平国际赛事,保持和维护全国最佳赛区的形象。

大力扶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品牌知名、管理科学、创新力强的体育企业,加快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和园区,提升我省体育用品制造和流通业的规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抓好“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企业自主品牌创新,推动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的转化。加大体育用品销售业的发展,支持四川本土销售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努力发展体育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大力开展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积极培育体育中介服务市场,充分发挥体育中介组织的纽带作用,促进体育无形资产与市场结合、与企业联姻。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赛事推广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和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等体育无形资产的保护和开发,推行体育冠名、广告、电视转播权和社会赞助等商业运作。

发展壮大体育彩票业。以电脑型、即开型体育彩票为支撑点、竞猜型体育彩票为增长点,加大彩票销售渠道建设力度,促进“赛马彩票”等新玩法上市,开发互联网和手机投注等投注新渠道,提升体育彩票市场占有率。保持彩票市场安全、稳定运行。体育彩票销售总额完成100亿元。

形成“一极两带三区多园”发展格局。根据我省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整体规划、突出优势、整合资源、产业集聚的思路,着力把成都市打造成我省体育产业的龙头发展极。打造乐山、眉山、成都、德阳、绵阳一线以特色体育、体育培训、体育赛事为主的产业带,甘孜、阿坝、雅安、凉山、攀枝花一线以户外体育运动为主的产业带打造川南、川东、川北体育产业潜力增长区。打造成都乐山国家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产业园;甘孜阿坝登山基地产业园;峨眉(眉山)彭山、青城武术健身养生产业园;攀西阳光体育产业园等,推动我省体育产业跨越发展。

 

专栏六    体育产业主要目标

项目

“十二五”规划目标

属性

体育彩票销售

体育彩票销售总额完成100亿元

预期性

发展赛会经济

每年承办高水平国际赛事2—3

约束性

体育产业增加值

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0.5%

预期性

 

(五)其他方面

推进依法治体进程。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完善体育行政执法制度,提高体育行政执法水平。深入开展体育法制宣传教育,为依法治体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征集、收藏体育文物,在有条件的市州建设体育文化陈列展示示范室,筹建四川省体育博物馆。编撰体育文史资料、编辑体育文化画刊、举办体育文化论坛,繁荣体育文化,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

提高体育队伍人文素质。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抓好运动队的文化学习,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引导体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在运动队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歪风邪气,增强为国争光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

加强体育领域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体育干部队伍管理,加强体育队伍作风建设,切实纠正不正之风,清除腐败行为。

加强体育宣传工作。宣传体育改革发展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宣传群众体育的先进典型,宣传优秀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宣传体育产业发展的创业精神,为加快建设体育强省,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申(筹)办第十三届全运会

为展现四川灾后发展振兴新形象,展示西部大开发新成果,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新贡献,四川省申办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申(筹)办第十三届全运会是推进我省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抓好比赛场馆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场馆能力,大力挖掘社会设施潜力,整合我省承办全国大运会、全国体育大会、全国农运会原有场馆设施资源,以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大学体育场馆为主,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体育设施和其他体育设施为辅,通过新建、改造、维修等方式,完善比赛场馆建设,为第十三届全运会提供科技、低碳、环保、高标准的比赛环境。

主赛场成都市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第十三届全运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中心、棒垒曲中心,并维修改造全市现有比赛场馆。

省上建设省自行车中心(新津),省射击、射箭中心(华阳)。改造高校体育场馆、省体育馆、新津水上运动中心,米易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完善绵阳、德阳、广元、雅安、汶川等地灾后重建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比赛功能,确保第十三届全运会训练、比赛场馆达到一流水平。

做好成都主赛区和各分赛区交通、食宿、宣传、通讯等硬件设施改造与建设,确保全运会期间,出行便捷、食宿方便、通讯畅通。

(二)做好赛会软件建设

着力做好第十三届全运会各项服务保障建设规划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细则,实施人才培养。依托大专院校,培训全运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开拓人才;依靠国家体育总局和体育院校,培养全运会竞赛管理人才;依托旅游院校,培养服务管理及一线服务人员;联合新闻媒体,培训宣传报道人才,为第十三届全运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保障,提供一个优良的竞赛软环境。

(三)加强我省运动队伍建设

“立足十二届,着眼十三届”,坚持“提升强项、加强弱项、补齐缺项,全面提高竞技实力”的组队方针完善项目布局。通过前期选材组队,引进交流,共建合作,已初步组建报齐全运会设置项目的基本阵容(全运会共设33个大项,43个分项,372个小项),而且拥有具备国内一流水平的体操、跳水、花游、射击、皮划艇、赛艇、曲棍球、柔道、田径等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不但有望入选奥运会,更是我省参加全运会的中坚力量,力争通过两个全运会周期的打造提升,使四川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金牌、奖牌、总分跻身全国第一集团。目前,我省尚缺马术、现代五项、击剑等6个大项,帆船、蹦床、水球等3个分项,80多个小项运动员;跆拳道、小轮车、激流回旋、高尔夫、橄榄球等新增项目尚无运动员、教练员编制;三大球已由6支队伍调整为12支队伍参赛。如果申办第十三届全运会成功,我省需新增优秀运动队运动员编制300名,新增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编制100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