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办全运 感恩全国 四川体育民生工程惠民促和谐

 

  2011年,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际,回顾总结四川实施体育民生工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四川体育人始终坚持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旗帜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己任,着力保障和切实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

  从2007年开始,四川省体育局连续五年实施“十项体育惠民行动”。作为近年来四川省实施的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涉及面最广的一项体育民生工程,“十项体育惠民行动”的每一项内容都以贴近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服务群众体育生活作为首要任务。将关注的重点放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健身路径建设、市(州)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健康工程、青少年体育发展、儿童体育兴趣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及科学健身指导、体育贫困生助学金、公共体育场地免费开放等方面,千万百计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据统计,“十项体育惠民行动”实施五年来,四川省体育局共计投入2.5亿元,相继建设和完善了一大批全民健身设施“硬阵地”和服务体系“软环境”,多达数千万的群众在体育惠民行动中受益。2010年“十项体育惠民行动”中有5项被列入四川省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

  在“十项体育惠民行动”的推动和带领下,全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特别是在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体育工作者和全省人民一道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完成了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人间奇迹,实现了四川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现在,四川又豪迈地提出了申办第十三届全运会的目标,希望用一届完美的全运会回报全国人民,感恩全国人民。

  应该说,五年来,四川体育人用体育惠民行动和体育事业大发展的实践,很好地诠释了他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行动。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遍乡村

  一个偏远且全村人口仅有1321人的小山村就建有一个篮球场、两套健身路径、两个乒乓球台和一个健身房等一些原来只能在城市社区里才能见到的标准体育设施,这是记者在四川省资中县顺河场镇双峰寺村所看到的实施农民健身工程之后,给农民朋友参与体育锻炼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健身路径上,50多岁的村民蓝玉庆一边在太空漫步器上“漫步”,一边同记者聊了起来。老蓝说,以前村里没有这些体育设施,那时大家主要是靠看电视、打麻将、吹闲牛打发时间,自打去年村里建好体育场地之后,每天忙完农活,都有许多村民到这里来活动活动。

  和双峰寺村一样,地处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兴隆镇的沈村,也通过农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将一块洼地平整之后建成了一块标准的水泥篮球场和乒乓球台,现在村里的这块体育场地已经成为村民们劳动之余、茶余饭后健身活动的热闹场所。

  在峨眉山市新平乡净安村,刚刚落成的水泥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路径每天也会吸引不少的村民健身锻炼。看到有了自己的体育场地,村民们高兴地说,我们有了像城里人一样健身休闲的去处,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据了解,自2007年四川省体育局实施“十项惠民行动”以来,为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健身活动落后的状况,省体育局每年都将农民健身工程建设放在“十项惠民行动”中的首要位置,千万百计加大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从2007年至今,在中央财政的扶持下,在省、市州体育局的共同努力下,加上整合社会资源投入,五年间,四川群众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全省共计投入28029万元,建成“农民健身工程”8202个,现在约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六分之一的村建有“农民健身工程”,农村健身场地和设施取得长足的发展。现在,遍布乡村的“农民健身工程”已经开始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公共体育场为百姓敞开大门

  每天,从晨练到晚练,位于自贡市城市中心的檀木林体育场总是聚集着许多健身休闲的市民,踢足球、玩太极、打乒乓、跳健身舞,全民健身的场面热热闹闹。

  檀木林体育场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近年来体育场变得比较残破,严重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和业余训练的正常开展。随着自贡市体育惠民工作的深入开展,投资3000多万元改造的檀木林体育中心于20087月竣工,原来破旧的体育场建起塑胶田径场、人工草坪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馆和综合训练馆等一批现代化的体育设施。

  记者在檀木林体育中心的大门上看到这样一张告示,从早晨六点半到晚上八点对公众免费开放,全年开放时间为335天。一位正在体育场锻炼的市民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我每天都到体育中心来锻炼,体育惠民工程给我们市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其实,自贡市体育中心的免费开放只是四川省体育局实施体育惠民行动,促进市、州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中共四川省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精神,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推动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开展,2007年,四川体育局制定了《四川省市州体育行政部门直属体育场馆节假日免费对公共开放补助办法》等通知,明确了体育场馆开放坚持“便民、安全、有序”原则。要求所有开放的场馆要为群众参加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开放时间应以节假日和双休日为主,方便群众参与;尽力做到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突出群众体育特色的要求。

  经过五年的运行,体育场馆免费开放这一惠民措施得到了全省体育系统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四川全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的规模,已经从2007年初的17个市州269个场馆发展到21个市州598个场馆,实施经费补贴共计800余万元,累计开放受益人数4000万,为推动全省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科学健身指导送到百姓身边

  每天清晨,在位于达州市州河边仙鹤路的健身广场上,总会有上百名气功爱好者聚在一起练习气功。尽管在这个健身广场上还有其他的健身队伍,但是由于他们最整齐、练习最认真,成为这个健身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一支队伍。

  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叫陈红霞,从1981年开始练习太极拳的她现在是一名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还兼任达州市南外健身气功活动指导站的站长。多年来,她坚持免费培训太极拳健身气功骨干210人,开办讲座60余场次,倡导科学健身,大力宣传科学健身知识,树立科学健身正气。在她的带动下,现在达州市的气功爱好者发展到上万人的规模,还有四名学生获国家一级社会指导员资格。

  其实,陈红霞在推广健身气功上的成功不仅源自于她的无私奉献,同时也源自于2009年开始实施的四川省基层全民健身指导站创建活动的扶持。

  基层全民健身指导站创建活动得益于四川省为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的创新思维。据了解,四川省现在共有6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一大批社区体育设施和农村健身工程也先后落户在群众身边,为群众健身活动提供了场地条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其中相当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在全民健身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为破解这一难题,调动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四川省在2009年开展了基层全民健身指导站创建工作。对于创建全民健身指导站的基层站,必须要有相对固定的健身场地、固定的活动时间、固定的人员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需聘用一级社体指导员一名以上,二三级社体指导员若干名;有自己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措施。受聘的社体指导员必须要有一项以上的专业体育知识,两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对创建获得认证授牌的健身指导站,由省、市州体育局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同时通过健身指导站自筹的方式,为健身站筹集经费,保障健身站活动的可持续运行。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现在像陈红霞她们这样的健身指导站,全省已建立102个,有近十万群众常年在指导站里进行健身锻炼,并得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健身指导。

  与此同时,从2007年开始,四川科学健身知识巡回讲演活动连续举办两年。在两年的时间里,由健身专家、教授组成讲演队,深入到全省21个市州开展巡回演讲200场,近30万群众接受了“健康洗礼”,学习和掌握到科学健身的知识。

助学金圆了贫困学生的体育梦

  在位于成都犀浦的四川省田径训练基地训练场上,17岁的黄常洲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反复地练习着起跳的动作。作为一名年轻的跳远运动员,他在今年3月举行的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上跳出了7.04的成绩。虽然这是一个令他并不满意的成绩,但是与一年前刚入队时的成绩相比,已经有了大大的进步。

  黄常洲来自德阳市中江县,从小热爱体育运动的他先后被选拔到县、市业余体校训练。但是由于家庭的贫困,他差点与他的运动梦想失之交臂。他说,是在省体育局建立的体育专业贫困生助学金的帮助下,使他能够在业余体校训练中坚持下来,最终圆了他的运动梦。

  的确,黄常洲的圆梦得益于四川省体育局2007年开始推出的一项旨在资助四川高校体育专业和市州业余训练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训练的助学金制度。

  作为四川省实施的体育十大惠民行动之一的体育专业贫困生助学金制度,对符合资助条件的体育专业学生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业余体校学生运动员每人每年资助1800元。这项惠民行动一经推出,不仅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更大地激励了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力争在体育专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信心和决心。一些原来因家庭贫困而放弃业余训练的青少年学生,又重新回到了训练场上。据了解,助学金制度从2007年到2010年实施四年来,已累计提供助学金2000万元,为全省万余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运动员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帮助,同时也帮助了一些和黄常洲一样的孩子们圆了他们的运动梦想。

体育扶贫 携手民族地区发展

  这里是地处大凉山海拔2000多米的一个山村,凉山州雷波县菁口乡罗汉村。

  然而,令人们不曾想到的是,就在这个地处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寨里,却有一座丝毫不逊色于城市的儿童快乐体育乐园。塑胶地面,色彩艳丽的儿童游戏器材和标准的体育设施,不禁让人啧啧称奇。体育乐园里,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嬉戏,健身娱乐,欢快的笑声不时地在寂静的山涧里荡漾。“自从2009年省体育局帮助我们建起这个体育乐园,每天都有不少的大人、小孩来这里玩耍,现在我们村子里每天都能听见欢笑!”罗汉村老村长感慨地说。

  罗汉村的儿童快乐体育乐园源于四川省体育局近年来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开展的对口帮扶行动。为了让帮扶工作落到实处,省体育局针对对口帮扶的雷波县及三个行政村采取“扶贫帮县”和“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形式以求实效,同时还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帮扶规划。据了解,开展对口帮扶行动四年来,省体育局投入和整合社会资金970万援助雷波县及三个行政村,先后在雷波县建起大凉山彝族地区第一座现代化体育馆,集健身娱乐、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杉树村文体广场和乡村公路等一批群众体育设施以及扶持农业生产和贫困户家庭。

  与此同时,四川省体育局还积极开展援彝和少数民族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仅2011年就利用中央和自有资金共计投入3015万元,分别在甘孜、阿坝、凉山和乐山等民族地区安排援彝体育设施建设项目90个。

  去年8月,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支持西藏体育事业发展的统一部署,四川省体育局又承担起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地区的任务。据悉,四川省体育局将为昌都援建一所青少年体育健身馆、群众健身器等体育场馆设施,同时还为昌都地区开展人才培训和智力支持。

  随着这些帮扶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将极大地改变当地体育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同时也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到体育事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温暖,四川体育人的关爱,通过这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传递到了少数民族群众心中。”雷波县文体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体育兴趣从娃娃开始培养

  色彩靓丽的人工草坪上,一群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跨栏跑。用软质橡塑制作的跨栏架十分轻巧,它鲜艳的色彩和人工草坪的搭配看上去显得更加可爱。在老师的指挥下,孩子们两人一组沿着小跑道奔跑、跨越,你追我赶,欢声笑声汇聚一起,把小小的田径场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这是记者在成都高新区新南幼儿园看到的场景。

  几张制作成长通图案的乒乓球台,参照成人而缩小比例的健身器材,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十分开心。对于这些来自于四川省体育局捐赠的儿童体育器材,该园张园长的评价是:鲜艳、轻便、安全,符合孩子们的需求。“这些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可以实实在在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同时还要把它们巧妙地利用好,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养成从小锻炼的习惯。”

  其实,新南幼儿园里孩子们热闹的体育活动场面和丰富的儿童体育器材,源自2009年四川省体育局根据全民健身的新特点、新需求,为拓宽全民健身新领域,让更多的儿童从幼儿园开始接受到体育熏陶,形成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而提出的“全民健身从娃娃开始,体育兴趣从小培养”的工作思路。

  根据这一工作思路,四川省体育局率先启动了“四川幼儿体育基地”的命名活动。为切实有效的做好这项工作,四川省体育局还明确提出了“健身习惯从小养成、体育兴趣从小激发、体育技能从小培养、体育精神从小启蒙、体育知识从小传授”的办园目标,并于当年在全省21个市州试点建起22个体育幼儿园,从资金、器材等方面进行资助扶持。

  在试点建设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为加大体育幼儿园的建设扶持力量,四川省进一步开展了“送儿童体育新观念、送儿童体育器材”活动,向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区共201所幼儿园捐赠儿童体育器材。通过开展捐赠儿童体育设施,促进“阳光儿童快乐体育园”建设,从而达到激发儿童体育兴趣和促进健身习惯从小养成,进而达到全民健身、强身健体、睿智励志的目的。

  从今年320日开始,又一项惠及四川少年儿童的六道免费体育“大餐”又邀孩子们一道来共同分享。这项名为“2011年四川省少年儿童体育兴趣免费培养系列活动”免费为孩子们的锻炼提供培训场地、培训器材以及体育知识和技能指导。活动精心准备了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高尔夫球、棋类(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五子棋)等6个项目作为培养内容,培训活动将历时一年。在此期间的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里,只要孩子们愿意参加培训活动,你只需动动鼠标、打个电话或现场报名,完全没有设任何的门槛,就可以享受这道免费的体育兴趣培训“大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