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体育局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831号提案的复函

(A类)

同意公开

川体函〔2023〕29号

杨邦琼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疏通发展堵点助力成都争创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的建议》(第0831号)已收悉。感谢您长期以来对四川体育事业发展和成都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针对您所提提案,我局会同成都市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研究,现结合成都体育消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实际情况答复建议如下。

一、四川体育消费基本情况

近年来,四川体育“三端”共同发力,着力服务市场、培育习惯、创新场景,引领、带动、服务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2022年,全省体育消费总规模1677.49亿元,人均体育消费2003.21元、占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达8.9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37.2%,城乡居民国民体质达标率为90.4%。

(一)政策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出台了《四川省支持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发展十条政策》等16个政策,制定专项扶持措施,保障市场创新动力。率先推出“体育贷”金融政策,解决体育企业融资问题,累计放贷1.5亿元、贴息140万元,被体育总局在全国推广。积极推动体育领域电力市场化交易,助力体育企业用电价格在合理区间。打造天府体育资源交易平台,推动体育要素流转,累积交易额超8亿元。

(二)需求端,培育体育消费习惯。2022年,投入资金1.11亿元补助230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群众4000万人次。推动五级联动办赛,年度举办绿道健身运动会、川籍农民工运动会等赛事活动7000余场次,吸引逾5000万人次参与。指导成都、乐山、巴中等市(州)发放体育消费券,激发群众体育消费。

(三)供给端,丰富体育消费供给。开展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2022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8㎡,比2020年增长了44%。创新举办“三大球”城市联赛,现场观赛近20万人次。高质量承办世乒赛、大运会等国际A级赛事,满足群众对高品质赛事的观赛需求。创评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52个,累计奖补资金4100万元,打造高水平体育消费新载体。

二、成都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情况

2020年8月,成都市与上海市杨浦区、深圳市、南京市等40个城市(城区)获评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推动成都体育消费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全面完成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成都市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成办发〔2021〕36号),在全市实施体育消费“新动能培育、新氛围营造、新项目招引、新场景打造、新载体建设、新品牌塑造、新群体培养”七大行动。

(一)强化政策引领,培育示范载体。近年来,成都市印发《成都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建圈强链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关于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成都市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政策》等政策文件,支持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为重点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以智能制造和新兴装备为重点的高端体育制造业以及水上运动产业、电子竞技产业、户外运动产业(马术、赛艇、冰雪(含冰球))等新兴业态发展。指导成都市体育局以建设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引领,从“体育+”和“+体育”的维度培育体育消费新场景210处,并推出体育场馆、社区邻里、户外营地、城市公园、旅游景区、美丽乡村、商业中心、工厂文创等8大类型体育消费示范场景100处,打造新兴体育消费、高端体育消费集聚地。

(二)健全保障机制,激发消费活力。成都建立了体育产业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初始2000万元/年,已实施2年,现扩大至4000万元/年),打造成都体育会客厅畅通体育资源对接流转渠道,组织开展“运动成都·悦动生活”体育消费促进活动、“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东部新区站、新都站等系列促进体育消费活动;发放各级各类体育消费券3500万元,拉动消费约1.5亿元;指导全市34家体育企业获得“体育贷”“文创通”贷款(金额累计超过1.4亿元),帮助体育企业纾困解难、复苏发展。

(三)规范工作程序,建立标准体系。指导成都市体育局联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共同搭建专业评估工作平台,将“以评促建”作为总体思路,建立专家评估库,结合成都体育消费试点工作目标、任务等实际,围绕“试点城市政府工作引导、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保障、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成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创新”等四个方面,形成由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50个评估要点组成的成都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健全“政策指引—任务分解—工作推进—效果评价—信息反馈—政策修订”完整反馈机制。截至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尚未正式启动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也未针对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提出相关标准。

(四)夯实数据基础,开展统计调查。持续开展体育消费调查统计工作,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居民人均体育消费规模为2430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人均体育消费规模为2298.1元,同比下降5.4%;2021年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为2518.6元,同比上涨9.6%;2022年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为2518.6元,较2020年增长约18.4%。从人均消费占比来看,2021年成都居民人均体育消费占当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8.8%,不仅高于全国(2020年占比6.3%,2021年未公布)、全省(2021年占比8.5%),甚至超过上海(7.0%)、深圳(7.5%)、宁波(7.4%)等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居于全国前列。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四川省体育局将按照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工作要求,指导成都市全面总结体育消费试点工作成效,提炼促进体育消费创新方面典型案例,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体育消费“成都经验”,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积极对接国家体育总局,力争创建成功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一)丰富体育消费供给。拓宽体育竞赛消费市场,全省全年计划举办赛事不低于7000场次。指导成都市依托丰富的绿道、公园、文创街区、旅游景区、林盘景点等资源,新增打造彰显成都特色、富含城市美学的体育消费新场景。加快建设体育健康脉动场景,形成“一场景一示范”效应。高标准举办成都大运会,持续举办“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车迷健身节、“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天府龙泉山”China100山地越野赛等赛事,组织举办路跑、自行车等健身休闲项目,提升全民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水平。

(二)拓宽体育消费业态。充分整合运用成都体育资源交易平台、数字化运动服务平台、成都体育会客厅等体育消费供需两端互动交流平台资源优势,对外集中展示、发布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机会清单和体育产业投资合作项目信息。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杠杆效应和撬动作用,瞄准世乒赛、大运会、汤尤杯和世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赞助商、供应商名单,引进一批具有带动力、影响力的项目。坚持推动发展体育制造业,培育智慧体育、数字体育新业态,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引导体育企业尤其体育服务业企业加强5G、AR、VR、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最新技术应用,积极创新研发数字体育消费产品和线上体育消费产品,以促进体育消费带动成都体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利用我省优质自然条件,探索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路径,推动体育消费提质扩容。大力发展击剑、跆拳道、马术、冰雪运动、航空运动、汽摩运动、电子竞技等时尚潮流运动产业。指导成都市推动“绿道+冰雪健身”融合发展,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龙门山片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等区域植入冰雪运动旅游元素,形成全时全域冰雪消费场景。支持山地户外运动与美食餐饮、农事体验、文创设计、民宿度假等业态叠加,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山系等自然山水资源,在郊区新城打造2条体育旅游经济带,大力发展户外运动旅游;依托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大型体育场馆群,全域布局N个赛事经济发展动力芯,大力发展赛事经济。

四川省体育局         

2023年7月24日       

(联系人:李  毅;联系电话:13438902029)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