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四川省体育局关于印发《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26    责任编辑:体育局办公室

logo

各市(州)体育部门,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四川省体育局

                         20211126        


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坚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扎实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结合四川省体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开启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新征程

第一节  十三五四川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关心指导下,全省体育系统坚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民健身实现新突破。认真落实《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积极推进健康四川行动。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全省共建成各类场地设施24万余处,村级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5年的0.82平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1.58平方米。推进全省221个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服务群众达1.5亿人次。丰富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举办四川省首届智力运动会、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县级以上赛事活动3.5万次,吸引1.6亿人次参加。拥有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23.3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上升至2.5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3.7%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882.6万人。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212个,国民体质测试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87.5%

——竞技体育再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四川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夺得世界冠军63个、亚洲冠军56个、全国冠军108个。成立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三大球职业联赛成绩优异,2016年四川金强男篮勇夺CBA职业联赛总冠军。成功举办第18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2019乒乓球世界杯等国际重大比赛144次、全国比赛556次,成都市获得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12届世界运动会等赛事办权,改写了西部地区从未获得国际综合性比赛举办权的历史。成立四川省反兴奋剂中心,全面提升反兴奋剂治理能力和水平。

——青少年体育取得新成效。加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各级各类青训阵地建设,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8个,评定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7、省幼儿体育基地50,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集训运动员2200人次,其中选招进队339人。省级青少年体育竞赛240余项次,参与人数7人次。组织青少年(幼儿)冬夏令营活动、亲子活动230余项次,吸引250万人次参与。组织各级体校教练员参加全国、省级各类业务培训1.2万余人次,举办省级培训班90余场次。安排体育助学金2980.56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运动员12419名。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获得71金63银73铜在广元市成功举办四川省第十三届运动会

——体育产业激活新动能。成立体育产业处,出台1+5政策体系,推动全省体育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20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734.02亿元,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648.02亿元,增加值以年均22%的增速快速增长,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二五0.8%提升到十三五1.33%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到1753.01元,体育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11053。在全国首创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组建成立了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四川体育产业集团,成都、广元、眉山等市(州)成立了市级体育产业平台公司十三五期间,共获评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典型项目40个,授牌雅安文教新城首个省级体育产业创新验区。全省体育彩票销售额实现342.7亿元、筹集公益金90.42亿元。

十三五时期,四川省体育文化、体育科教、体育人才、体育宣传、体育法治、体育扶贫、体育党建及行风建设等工作创新推进,取得长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第二节  十四五四川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开启体育强国建设新征程、迈出体育强省建设新步伐的关键时期,也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机遇、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机遇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四川体育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大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更加有力,明确强调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深入实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战略。国内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新的教育理念、消费观念、消费模式、技术应用、传播方式将赋予体育更强大的内生动力,为体育改革发展提供新的环境。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运动会等一批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在四川举办,必将极大地促进体育强省建设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四川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客观存在,全省体育基础设施欠账大、配套不够;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紧缺;青少年体育优势项目、基础项目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全民健身氛围不够浓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比例不高;体育产业规模不大,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科技引领发展有差距,体育事业发展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高;体育治理效能还有待提升。

十四五时期,四川体育发展愿景美好、格局宏大、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增强机遇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追赶,在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加快建设体育强省。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四川体育强省建设远景目标

通过未来五年的拼搏奋进,四川体育事业取得重大突破,为体育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展望2035年,四川体育将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建成体育强省,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构建覆盖城乡、普惠均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更高水平,健身设施广泛普及,健身环境更加舒适,人民体质显著增强。竞技体育项目结构更加优化,形成稳定的四川优势项目群,巩固和扩大优势项目,强化潜优势项目,提高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和三大球整体水平,加快冬季项目发展,提高对奥运会贡献率,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成绩西部领先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集团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身体素养、运动技能、健康水平普遍提升,巩固三大阵地,构建三大体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体育消费愈加旺盛,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4%,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体育政策体系更加完备,体育科教水平显著增强,对外交流更加活跃,川渝体育协同发展成效显著,谋划申办一批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成为全国区域体育协同发展新高地。

第二章  十四五四川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第一节  十四五四川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十一届省委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深度融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全面提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体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十四五四川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省体育事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为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满足人民健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面向人民,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各领域,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推进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开门办体育、放手办体育,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广泛参与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坚持区域协同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支持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打造两都四中心一极体系,构建成渝体育圈,支持各地体育事业竞相发展。促进体育事业发展要素高效集聚、科学配置、整体联动、差异发展,实现体育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细化落实各项安全责任,重点加强体育领域意识形态风险和体育赛事活动安全隐患防范,健全各类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督检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全力防范化解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

——坚持依法治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用法治方式推动体育发展,提高体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依法自治,重点推动基层体育治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体育新格局,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  十四五四川体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全民健身覆盖面更建立全域推进、全省联动、区域协同、城乡协调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域化推进,科学健身指导常态化开展,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权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体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8.5%,《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1.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19名。

——竞技体育竞争力更强。创新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具有四川特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坚定实施金牌战略,优化项目布局,推动三大球振兴,发展冬季项目,在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巴黎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内蒙古冬运会粤港澳全运会等赛事上为蜀添彩办好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运动会等重大赛事,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青少年体育基础更实。深化体教融合发展,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完善校家社政相结合的组织多元、形式多样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巩固体校、学校、社会组织三大阵地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训练、青少年体育竞赛三大体系培养输送一批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融合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

——体育产业总规模更大。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为龙头、体育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打造一批川味浓厚的特色赛事IP,体育彩票销量稳中有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2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19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体育文化影响力更广创新传承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大力弘扬爱祖国、雄川体、闯新路、争第一的四川体育精神。树立体育文化+大格局理念,推动体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载体不断创新构建较为完备的体育文化体系,打造一批体育文化示范工程,挖掘运动项目文化内涵,推出一批体育文艺精品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川渝体育融合深。坚持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主动融入、深度融合,不断推动两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川渝特色赛事品牌,开展体育人才培养交流,切实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体育发展实效,让体育成果更好惠及川渝两地人民群众。

——体育科教支撑更优体育科研体系更加完备,科技创新机制更加灵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助力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功能进一步发挥。加快建设数字体育平台,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广泛应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体育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体育人才不断涌现。零出现”“零容忍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体育法治保障更实加强体育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修订,体育法律规范体系基本建立。体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升,体育执法工作机制基本健全。体育普法形式更加多样,成效更加显著。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组建体育仲裁机构,完善体育纠纷调处机制。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四川体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十四五规划指标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达到38.5%

预期

社会体育指导员

新增5万名

约束性

群众体育引领员

培训100万名

预期性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达标率

达到91.5%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达到2.6平方米

预期性

联办国家集训队

每个奥运周期力争与国家队联国家集训队3以上。

预期性

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向国家队输送至少1—2名运动员,2024年巴黎奥运会向国家队输送参赛运动员10—15名。

约束性

奥运会成绩

确保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参赛,力争取得2—3枚金牌

约束性

共建全运会队伍

紧扣冲金项目,争取与市(州)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和俱乐部联办高水平运动队5支以上

预期性

全运会成绩

确保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运动成绩超上届。

约束性

人才培实施四个千人计划

五年内培养优秀运动员1000优秀教练员1000裁判员1000十年内培较高水平体育科研人员1000

约束性

高水平职业队伍建设

培育3以上高水平职业队伍

约束性

举办高水平赛事

五年内举办世界性大型体育A类赛事10次以上全国性单项体育赛事50次以上,打造3以上具有四川特色且自有IP的国际国内品牌赛事

约束性

科技助力

建立国内领先的科研团队3以上,完成金牌项目与国际深度接轨3个以上每年完成科研成果转化运用23。建设训练信息大数据平台2以上青训体系、专业队1个)。新建数字多功能训练场馆3以上

预期性

青少年体育竞赛

举办省级250场次以上,参赛人数8万人以上

约束性

青少年(幼儿)体育活动

组织指导线上线下活动200场次以上,参加各级各类活动的儿童青少年500万人次以上。

预期性

新人培养

常年参加训练的青少年5万人以上,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超过1000人。

预期性

青训阵地

创建各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0、省级幼儿体育示范园100

预期性

体教融合

会同教育厅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00打造体教融合精品赛事1—2项,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指导参与2万人次以上。

预期性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评定五星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

预期性

师资培训

组织参加业训教练员、体育教师、管理人员等专业技能培训超过3万人次。

预期性

省运会

筹办好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

约束性

全国学生(青)运动会

配合教育厅组队参加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

预期性

体育产业规模

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2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GDP比重达到2%

预期性

国家级示范创建

成功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1,获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10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5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0

预期性

省级示范创建

评定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30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40打造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500个,其中四星级以上50

约束性

省级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

创建3

预期性

川渝体育协同发展

打造川渝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3个以上。

预期性

推动成渝地区11个以上竞技体育项目融合发展,组建2支以上高水平运动队参加国内综合性运动会。共同筹建3个以上科研场地,合力搭建科研平台。打造具有川渝特色且自有IP的国际国内品牌赛事,支持川渝地区联办大型体育赛事。

预期性

共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1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1

预期性

第三章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健身版图

第一节  实施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四川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加强群众身边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统筹建设一批乡镇(街道)健身中心、社区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足球场、城市绿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示范项目。在农村重点加强乡镇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支持在不妨碍防洪安全前提下利用河滩地等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紧密结合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持续推动200个以上大、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推进川渝公共体育场馆共建共享支持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加强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无障碍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场地设施就近就便服务于老年人、残疾人。加快实施省本级重大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户外运动营地、滑雪场、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建设。

第二节  实施赛事活动全域化工程

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定期举办省运会群众比赛、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智力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川籍农民工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暨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事、百万群众迎新登高、全民健身冰雪季等赛事活动。鼓励支持各级各行业、各系统广泛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新兴并举,支持推动城乡社区依托传统节日、体育赛事、重大庆典活动和民间体育资源,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健身活动。平均每年组织县级以上赛事活动7000(次)以上,推动各级各类赛事活动蓬勃开展,引领4000万人次以上广泛参与全民健身定期开展省、市(州)、县(市、区)联动的群众体育活动,打造在全国或区域有影响力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10个以上推进川渝两地群众体育融合发展,打造川渝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3个以上。

第三节  实施健身组织全覆盖工程

推动县级以上体育总会发挥龙头作用,引领各级体育协会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服务,大力推动社区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各类体育组织发展,促进乡镇(街道)、村(社区)体育组织全覆盖。探索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措施,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推进百万群众体育引领员工程,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在组织基层开展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完善群众体育志愿服务机制,鼓励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四川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推进川渝体育组织协同发展,加强川渝两地体育组织交流合作。

第四节  实施科学健身指导普及工程

协同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与省卫生健康委共同推动落实健康四川行动计划实施运动健身促进非医疗健康干预行动,通过培训提升全科医生、社区医生运动健身知识储备,开展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服务探索融合新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新建社区老年人运动与健康服务中心,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推广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锻炼健身方法,不断丰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科学健身方法的选择。常态化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推广武术项目太极拳,健身气功项目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挥其健身养生和健康促进功效。

第五节实施全民健身智慧化提升工程

推进互联网+健身”“物联网+健身,整合创建包含全民健身群众组织、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信息的智慧全民健身服务平台,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数字化升级改造,大力推动各地建设改建各类智慧化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实现全民健身活动的智能化数据采集和智慧化利用,为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供给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体育设施利用率,提高全民健身设施监管效率。

专栏2  群众体育重点项目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统筹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等各类全民健身设施项目2200以上,推动大、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200个以上。

百万群众体育引领员招募培训。5年内在全省招募培训群众体育引领员100万名,实现全省乡镇(街道)、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基层单位群众体育引领员全覆盖。

四川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品牌打造。定期举办四川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发挥引擎作用,推动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联动,引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

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事全域化覆盖。采取省、市(州)、县(市、区)3级联动办赛5级联动实施模式,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送到群众身边、办到田间地头、乡村院坝、街道社区。到2025年,实现全省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

智慧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包含全民健身群众组织、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信息的智慧全民健身服务平台,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逐步实现全民健身服务一张网

第四章  构建竞技体育水平提升体系,打造运动版图

第一节实施竞技体育管理体系优化工程

全面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更为开放的念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进一步降低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竞技体育门槛,合理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建立政府支持、协会主导、市场自主的竞技体育治理新模式。加强市级单项体育协会建设,深入推进协会实体化改革,制定社会力量办队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多元化创新运动队组建方式,完善联办省优秀运动队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鼓励市场化参与运动队建设,不断拓宽市(州)、县(市、区)、高校、企业、协会、俱乐部联办省优秀运动队渠道,形成开放办体育的新模式。

第二节实施竞技体育项目培优工程

打造科学合理的运动项目区域布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竞技体育布局协同发展,调动各种优势资源,促进形成更科学、更高效的项目布局分类指导奥运争光项目、全运夺牌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巩固跳水、体操、花样游泳、激流回旋、曲棍球、自行车、艺术体操等优势项目地位,促进射击拳击、武术等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推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和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三小球项目及田径、水上、游泳等金牌大项全面崛起,不断增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补齐冬季项目发展短板,推进四川冬季项目跃升行动,持续加大冰雪项目选材力度,以组建四川省短道速滑、女子冰球、花样滑冰、雪上项目4支省属专业运动队为突破口,切实抓好冰雪竞技运动队伍建设,完成冰雪运动竞技体育专业队布局。推动成渝地区体操、冬季、水上、田径、游泳、跆拳道、篮球、射击、射箭、举重、攀岩等11个项目融合发展,促进成渝竞技体育项目交流合作常态化开展。

第三节实施科技支撑行动工程

探索科学训练和科学管理新模式,加强科研攻关、科技服务、信息情报和医疗保障等工作,推进国家级运动训练基地、科医体能基地和竞技体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建设,构建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打造训科医服管一体化科学化训练体系提高运动训练基地的训练、科研、医疗、教育和保障水平。推进运动训练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设一批面向体育工程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支持运动员公寓、功能训练、医疗教学及康复等设施建设,为三大球”“三小球等运动项目训练提供数据化、精准化、系统化服务和保障。推行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建设,建立以主教练为主,管理、科研、体能、康复、医务、营养、心理等多学科协同支持的团队工作模式遴选并建立稳定的高水平运动队科医保障团队。组织召开成渝两地科学训练座谈会竞技体育科技引领座谈会,共同筹建川渝国际体能科研中心、国家足球竞训基地、小球赛事中心。

第四节实施重大赛事攻坚工程

做好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和组织工作,完成好2022年成都大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2022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2024年巴黎奥运会、2024年汤姆斯杯暨尤伯杯赛、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大型赛事的备战参赛和组织保障任务,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建立多元参与的扁平化备战组织管理体系,整合政府、社会、协会、俱乐部等各种竞技体育资源,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奥运会、全运会备战扩大专业赛事举办和参赛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提高备战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支持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让赛事成为提升城市能级的强劲引擎。五年内举办世界性大型体育A类赛事10次以上全国性单项体育赛事50次以上,全力打造具有川渝特色且自有IP的国际国内品牌赛事,支持渝地区协商共办大型体育赛事。争取川渝联合组队政策,力争联合组建2支以上高水平运动队参加国内综合性运动会。

第五节实施职业体育促进工程

推动川蜀特色职业体育发展积极探索符合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体育发展机制。加强政府对职业体育发展的引导和行业监管,制定四川职业体育管理办法,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支撑、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职业体育管理体制,提高职业体育规范化水平。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俱乐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强化协会对职业体育的业务指导,探索适应省情和职业体育特点的职业运动员管理制度,建立体育经纪人等级培训与能力测评中心。培育一批符合四川特色的本土职业联赛,推进将国内比赛、世界大赛与职业联赛联动发展,不断拓展职业体育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发展空间,打响以成都蓉城、四川优必选等足球队四川金强男篮、四川远达女篮、四川八大处排球等俱乐部品牌,打造一批明星队员和教练,发展高水平职业俱乐部20个以上培育高水平职业队伍3支以上

第六节实施运动员保障提升工程

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加强现役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探索建立体教融合、学训一体、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文化教育新模式,建立促进运动员文化学习激励机制。好四川体育职业学院,拓宽四川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健全完善优秀运动员激励保障政策,继续加强运动员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工作,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社会竞争能力。强化退役运动员转岗培训,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和鼓励退役运动员积极从事全民健身服务、学校体育教学、体育产业发展等工作。加强四川体育职业学院、重庆市运动技术学院合作交流,建立两院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建设、运动员基础教育教学管理、运动员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等深度合作

第七节实施反兴防兴强化工程

全力推动全省反兴奋剂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着力构建反兴奋剂教育、制度、组织、责任、委托检查、诚信、人才、评估等8体系,完善全过程、全覆盖、网络化的兴奋剂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开展反兴奋剂教育资格准入和引进高水平人才兴奋剂背景评估,实现拿干净金牌目标。围绕全运会、省运会开展反兴奋剂专项行动计划,确保四川全体运动员干干净净参加体育大赛。狠抓赛风赛纪,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处罚力度,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赛环境。

专栏3  竞技体育重点项目

竞技体育拔尖人才建设行动。五年内培养优秀运动员1000向国家队(含国家青年队、少年队)输送运动员不少于200人次2022年北京冬奥会向国家队输送至少1—2名运动员2024年巴黎奥运会向国家队输送参赛运动员10—15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力争取得2—3枚金牌;冬运会、全运会确保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运动成绩超上届。

三大球等运动项目提升行动制定三大球振兴行动计划,每个周期与3个以上市(州)合作联办、5所以上学校体教融合3个以上社会俱乐部合作共建,确保三大球国家队有川籍球员,10年内全面振兴四川三大球重点发展短、小、轻、灵4个类型项目精心打造跳水、体操等5个奥运拳头项目,奋力突击田径等4个金牌大项确保跳水、体操、花样游泳、田径、自行车、艺术体操、女曲等优势项目夺金,提升拳击、射击武术潜优势项目夺金成功率,6个群众热点项目(三大球三小球)实现夺金历史性突破,4个金牌大项(田径、水上、游泳、举摔柔)全面崛起。

科学训练创新行动建立具有四川特色的竞技体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初步实现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在竞技体育训练、竞赛中应用,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建设一批面向体育工程和人工智能的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每年组织举办成渝两地竞技体育科学训练座谈会、科技引领座谈会2次以上,与重庆共同筹建川渝国际体能科研中心、国家足球竞训基地、小球赛事中心。建立国内领先的科研团队3个以上每年完成围绕运动训练关键问题的科研成果转化23新建数字多功能训练场馆3以上,实现在大型国际赛事中融合5G应用的智慧运动技术服务和智慧观赛体验服务。建设训练信息大数据平台2以上青训体系、专业队1个),加强对运动员基本信息、训练过程机能、训练专项、体能指标、技战术诊断与分析等数据的采集与运用。

精英教练员培育行动。实施精英教练资助计划,谋划设立四川体育教练员学院完善教练员培训的分类管理,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较高执教水平的领军型教练员。完善优秀教练员选拔、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制度,重视年轻教练员培养,建立具备教练员潜质的优秀运动员后续成长激励机制。建立精英教练奖励激励机制,加强教练员年度和周期考核,将运动成绩指标、任务完成等情况与教练员的训练补贴、周期津贴、职务晋升等挂钩,规范外籍教练员聘用和管理方式,打造适应四川竞技体育长远发展需要的教练员队伍五年内培养优秀教练员1000人、裁判员100010年内培养较高水平体育科研人员1000人。

冬季项目跃升行动加快冰雪运动项目建设步伐,扩大冬季运动项目规模,推进高山越野等5支专业队组建工作;实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完善联办国家队组建、选拔、训练、管理等各项制度,建立规模、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增设3后备人才基地;加大冰雪项目选材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加强冰雪项目场地设施建设,推进新都国际标准室内速度轮滑馆、尖峰旱雪场改扩建等工程建设。打破项目壁垒,继续做好跨界跨项选材,每年为冬季项目选拔跨界跨项人才100人以上。

第五章  构建青少年体育夯基筑垒体系,打造星火版图

第一节实施体教融合发展工程

贯彻落实《四川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加快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建立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培养、选拔、输送机制。完善学生体育赛事体系,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省、市(州)县(市、区)、校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打造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品牌赛事。加大体育师资培养力度推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工作协助做好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备战参赛工作。

第二节实施新人计划推进工程

贯彻落实《四川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人计划指导意见(2020—2029)》,建立健全金字塔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普及技能、体校专业化训练、社会组织个性化培训功能,推动三大阵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动建立主体多元、途径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青少年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加大业训教练员、体育教师、青少年体育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建立省、市(州)、学校三级培训体系,提高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筹办好第十四届、十五届省运会。

第三节实施青训阵地建设工程

推进各级各类体校改革,推动建立省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加快青少年训练场地设施等提档升级,建立复合型教练保障团队,全面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定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级幼儿体育示范园。开展青少年俱乐部星级评定工作,规范社会组织服务标准,支持其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发挥作用。构建面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第四节实施体育活动促进工程

开展体育运动技能培训,使青少年至少掌握12项运动技能。建立校家社相结合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丰富和完善儿童青少年活动体系,打造奔跑吧·少年”“川渝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幼儿展示大会等品牌活动,鼓励各地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体育公园、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场所,举办儿童青少年体育比赛、技能展示、科学健身普及和健身指导服务等活动。

第五节  实施青少年足球发展工程

构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金字塔式体系,按照市(州)级、大区级、省级三级青训体系,绘制全省足球青训蓝图。加快各级足球青训中心建设,健全职能职责,保障青少年足球梯队建设。建设独具四川特色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做好校园足球和青训体系的有效衔接,形成良性发展、独具特色的青训体系,力争川籍球员入选国家队征战国际赛场。打造巴蜀雄起杯足球赛事。

专栏4  青少年体育重点项目

深化体教融合。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00所,打造体教融合精品赛事1—2项,组织参加业训教练员、体育教师、管理人员等专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指导2万人次以上。

推进新人计划。建立人才培养目标考评机制,常年参加青少年业训人数5万人以上,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000人次以上。

夯实青训阵地。支持各级各类体校改革发展,建成省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加强体校、学校和社会组织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三大阵地建设,创建各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0个,评定省幼儿体育示范园100个,五星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

丰富赛事活动。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覆盖面广的儿童青少年活动体系,打造2—3项品牌活动,组织指导儿童青少年参与各级各类体育活动500万人次以上,组织参加省级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人数8万人次以上。

发展青少年足球。建成4个大区足球青训中心和1个省级足球青训中心,建立各级梯队队伍250支以上,在省优秀运动队训练人数200人以上。

第六章  构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打造经济版图

第一节实施产业布局优化工程

深度融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结合全省体育产业资源禀赋条件,按照111335体育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一核一轴带五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成都头雁引领核作用,引领带动全省体育产业加快。着力建设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航空运动四大运动产业带,推动全省户外运动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环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生态5体育产业发展区协同发展。构建成渝体育产业发展主轴,建立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支撑带动川渝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与重庆市共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国家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第二节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积极培育扶持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明星企业,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省内连锁布局,鼓励走出去跨省域拓展市场。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入川投资发展体育产业。实施千家体育企业136工程积极促进体育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支持四川体育产业集团发展成为生态平台型龙头企业,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加快组建本级体育产业集团,扶持民营体育企业和体育中介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瞪羚企业。创新推出体育贷,解决500个以上中小微体育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四川省体育产业联合会发展,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发展会员单位1000家。建立全省体育产业名录库系统,实施服务体育企业十个一行动计划。鼓励体育用品企业加强家庭化、智能化运动装备器材的研发与制造,打造产品+服务的智慧化应用场景。

第三节实施示范载体创建工程

夯实壮大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三大发展载体支持成都、雅安、乐山有条件的市(州)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在体制机制、政策工具、业态培育、市场监管等方面进行创新试验积极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引导鼓励地方依托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训练基地、废旧厂房、城市商业中心、体育公园等空间载体建成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500个,其中,四星级以上体育服务综合体50鼓励设立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体育企业、体育协会参与制定体育项目相关标准,探索建立高效的省级体育标准化建设工作机制。

第四节实施体育消费促进工程

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丰富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技能培训等各类产品和服务,扩大体育消费规模。支持成都创建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大力发展节假日和夜间体育经济,促进体育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支持各地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鼓励市(州)采取发放体育消费券、打造体育消费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促进消费,力争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1900亿元。探索推行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引导体育企业创新线上培训模式,持续提高人民群众体育运动技能与水平。持续筹办高水平商业体育赛事,点燃群众观赛热情,促进竞赛表演业发展。支持发展足球、篮球、自行车、赛车、智力运动等以运动项目为核心内容且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电竞产品。发挥体育赛事作为体育消费的龙头带动作用,持续举办全域天府系列赛事,加快构建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打造3—5个具有四川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引进并培育3—5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体育精品赛事。持续办好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

第五节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推动体育与文旅、教育、金融、互联网等领域融合发展。支持各类户外运动项目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数字文体旅游、康养体育旅游等新业态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大力推进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支持省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知名企业合作共建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高水平体育产业学院,持续开展体育经理人等级培训与能力测评项目培训业务推动全省体育培训市场快速健康增长。推动体育与金融融合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保险公司开发运动保险产品,建立银政企联席工作会议制度,支持将体育企业纳入各市(州)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发行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打造西部体育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更好服务体育实体经济实施体育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体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体育产业重点领域数据库建设支持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创新运用,打造智能健身场景。

第六节实施体育彩票健康发展工程

坚持建设负责任、可信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公益彩票定位,全面加强体育彩票管理,完善体育彩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突出责任先导理念,深化责任彩票建设,实现责任彩票建设四级评估达标。塑造健康向上的品牌特性,持续推进体育彩票公益、公信、责任价值观建设。优化渠道布局和渠道结构,提升渠道服务水平,统筹产品管理,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实现客群结构进一步优化,客户购彩体验显著提升。加快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加强技术保障、运营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彩票发行销售整体效能。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管理和宣传,助力体育事业发展。

专栏5  体育产业重点项目

省本级重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四川体育职业学院改(扩)建、国家(双流)羽毛球乒乓球训练营、犀浦校区原址改建、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冰上分院、红格训练基地扩建、米易国际水上运动基地改造提升、四川省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区建设、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运动员公寓、四川省航空运动学校迁四川省棒棍球运动管理中心迁等省本级重大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支持成都国际体育公园城项目天府奥体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金强赛事中心、天府国际赛道等重点项目建设与运营支持成都建设辐射全球的体育创新资源配置中心,大力发展智慧体育。

推动环成都体育产业发展区联动发展。深度推进成都都市圈体育同城化发展。支持德阳推动绵竹天府冰雪运动项目建设。支持眉山以篮球运动为特色打造运动眉山品牌。支持资阳建设安岳体育制造园区。支持绵阳打造体育制造业集群。支持乐山加快峨眉武术产业发展振兴。支持遂宁发挥联动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作发展重要门户枢纽作用。支持雅安打造金熊猫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

推进川南体育产业发展区开发建设。支持自贡建设西南自行车赛事中心。支持内江做强国家南方·连界足球竞训基地。支持宜宾打造体育赛事城市。支持泸州打造成为西南健身休闲产业强市。

推进川东北体育产业发展区开发建设。支持南充培育南部升钟国际钓鱼节等自主品牌赛事。支持达州建设大竹体育制造园区。支持广元打造大蜀道体育品牌。支持巴中打造国际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城市。支持广安发展红色系列赛事活动打造乡村振兴+体育旅游样板

推进攀西体育产业发展区开发建设。支持攀枝花打造国际冬训基地、运动康养胜地。支持凉山提升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等自主品牌赛事影响力。

推进川西北生态体育产业发展区开发建设。支持甘孜发展高原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建设亚拉雪山滑雪场项目。支持阿坝打造国际户外运动目的地。

专栏6  户外运动重点项目

以境内横断山脉秦岭南麓等山地资源为依托,以登山步道、骑行道、露营地等户外运动设施为纽带,开展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打造骑遍四川环茶马古道雅安公路自行车赛、四川甘孜环贡嘎山百公里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圣洁甘孜美丽318自行车骑行等山地户外运动品牌赛事活动

依托岷江、嘉陵江、涪江、沱江等长江水系,以及成都三岔湖、遂宁观音湖、西昌邛海、南充升钟湖广元栖凤湖等湖泊,以水上运动休闲综合设施为载体,开展水上运动项目打造游遍四川天府蜀水水上运动节等水上运动赛事节庆活动品牌。

以成都、绵阳、自贡、雅安、眉山等低空协同管理空域资源为依托,一批国家级航空飞行营地建设核心,开展航空运动项目打造飞遍四川等航空运动赛事节庆活动品牌

317国道、318国道道路网络为载体以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和赛车场为依托,开展汽摩运动,着力培育打造驾遍四川环四川国际汽车拉力赛、重走长征路越野挑战赛等汽摩运动品牌赛事

探索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全省500个户外运动营地。

提升成都西岭雪山阿坝九鼎山、绵阳九皇山、广元曾家山、都江堰融创雪世界等滑雪场的运动休闲服务水平,配套建设滑雪学校打造高品质滑雪运动度假目的地。依托四川南方暖雪资源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市(州)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加培育一批有品牌与竞争力的冰雪运动企业,以技术创新促产业升级,不断提升本土冰雪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打造冰雪产品高端品牌。

第七章  构建体育文化传承传播体系,打造多彩版图

第一节  实施川体精神提升工程

加强运动队党建和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工作,坚持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创新党建工作的机制、路径、载体,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特色的大党建格局。打造示范性党建品牌、党建阵地,推动党建和业务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培塑爱祖国、雄川体、闯新路、争第一的四川体育精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选树新时期四川体育新典型。挖掘运动项目文化内涵,提炼运动项目、运动队的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塑造形象代言人、吉祥物、队训、队旗、队歌等符号化标志开展优秀运动队特色品牌创建,形成各具特色的运动队文化、运动项目文化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川籍体育明星和运动队

第二节  实施体育文化传播工程

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借力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打造体育融媒体产品,努力适应媒体格局、受众对象、传播技术深刻变化的新态势,发挥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扩大四川体育覆盖面、影响力。联合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建设体育栏目,主动策划选题、开放资源,创新打造体教融合宣传平台。支持创作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四川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鼓励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等创作、评选、展览活动,拍摄《峨眉群侠传》系列微电影。

第三节  实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工程

加强龙舟、赛马、民族式摔跤、押加等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保护和推广,深入挖掘峨眉武术、青城剑术等四川传统武术内涵,推出一批理论科研成果,培养一批项目传承人,建设一批武术传习基地,打造一批四川武术精品赛事和文化品牌。建设四川省体育博物馆网上博物馆、四川体育陈列室做好体育文物藏品征集收藏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开展体育文史研究,出版《四川体育史》《四川古代体育文物名录》等文史资料。

第四节  实施体育对外交流合作工程

鼓励支持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等参与对外体育文化交流合作,宣传推介以峨眉武术为代表的四川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走出去。借助重大国际赛事、活动、论坛等载体,加强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争取更多国际体育组织总部落户四川。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训练、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流合作,引进更多优秀教练员川执教,选送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赴外学习培训。支持成都建设彰显天府文化特质的体育文化交流中心。

专栏7  体育文化重点项目

创作《四川体育之歌》《四川体育张贴画》,制作《四川体育精神宣传片》,建设四川省体育博物馆及网上博物馆、四川体育陈列,举办四川体育文化节,组织开展奥运冠军天府行、全民健身文化送基层等系列公益活动,按规定开展四川体育荣誉表彰系列评选活动,传播体育文化、唱响体育精神

注重弘扬运动项目文化,普及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梳理运动项目文化发展史,挖掘运动项目文化精髓,提炼其独特的精神实质,培养运动员意志品质。

加强与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行业协会联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艺术家开展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四川特色的体育文学、体育美术、体育音乐、体育雕塑、体育摄影、体育标识等创作,力争创作1—2部优秀体育影视作品、纪录片

以武术文化、武术教育科研、社会武术、武术产业、武术交流等领域为重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武术文化研究、交流、推广团队,积极打造武术、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意武术文化产业,形成具巴蜀特色的武术文化品牌

第八章  构建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系,打造法治版图

第一节  实施政治生态塑造工程

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巩固科学干、跑步干、廉洁干、快乐干的良好政治生态。把体育行业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纠正体育行业领域的不正之风,夯实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道德根基。加大重点领域乱象整治力度,严肃整治体育领域弄虚作假、球场暴力、网络约架等行业乱象,严格资质审查,规范体育单招考试程序,加强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管理。强化对赛风赛纪、反兴防兴等重点领域以及经济、项目等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政治监督、日常监督、内审监督。明纪立规、正风反腐,坚决查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采购等方面的腐败问题。坚持纪法情理贯通融合,建立惩防结合的源头治理体系,健全容错纠错、回访教育等工作机制,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励其奋发向上、担当作为。

第二节  实施体育法治化建设工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据国家有关体育法律法规适时修订《四川省全民健身条例》,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形成科学完备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开展现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修订、废止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体育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尊重法纪、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逐步将各种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化解体育领域的矛盾和纠纷。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调解工作,建立健全行政复议与行政讼诉、信访工作的协调机制,共同解决行政争议。健全法律顾问机制,着力提升依法治体水平。

第三节  实施职能职责转变工程

推进行政职能转变,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编制部门权力与责任清单,进一步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进一步规范体育行政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由政府牵头,编制、司法行政、体育等主管部门参加的体育行政执法工作协调机制。大力引导、培育、扶持体育社团、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指导体育社会组织创新管理方式,依法开展自治。深化体育行业协会脱钩改革,增强协会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更多体育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优化政务服务水平。深化体育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第四节实施体育数字化转型工程

围绕全省数字政府系统建设,强化全省体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战略规划、标准规范和政策支撑, 联合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等主体参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和产业发展。完成全省数字体育基础支撑平台及体育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搭建,围绕体育公共服务完善政务服务平台,统筹推动全民健身、训练管理、赛事活动、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技术融合,跨多应用场景全面拓展,形成体育数字化内核,发挥体育数据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以数字化手段全面推进体育事业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打造整体智慧、高效协同的体育公共服务管理集成应用和技术上互联互通的智慧体育服务体系

第五节  实施体育安全提升工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论述,切实提高体育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增强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压实责任,常抓不懈,狠抓落实。以铁的面孔抓监管,以铁的手腕治顽疾,以铁的纪律作保障,全面提升体育领域安全监管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制定完善安全预案,提高安全监管科技水平。建立健全左右联动、上下协同的安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全面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落实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办法和实施细则,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完善监管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单项体育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注重赛前研判、赛中指导、赛后评估的全过程监管,确保体育赛事活动安全。强化队伍建设,开展专题培训,加强应急演练,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增添必要设备,提高安全生产物防技防水平。坚持自查、检查、整治共同发力,提高安全工作实效。

第九章  十四五四川体育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全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全省体育系统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局党组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以上率下示范引领局系统各级党组织履职尽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对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落地落实。

第二节  强化人才培养

坚持人才强体,建立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积极推动将符合条件的体育人才纳入天府英才工程支持范围。加大体育党政人才队伍、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人才队伍、竞技体育人才队伍、体育经济人才队伍等体育重点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竞技体育4千人培养计划,挖掘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优秀尖子人才,提升教练员执教水平、裁判员执裁水平和医科人员服务保障水平。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研究制定畅通非体育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渠道,逐步形成人员配备完善、年龄层次梯次搭配合理、文化结构各有所长、性格特点优势互补的高素质复合型干部队伍。

第三节  注重协调推进

强化协调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协调发展,推动各体育运动项目竞相发展,推动五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优化部门联动机制,更好发挥体育相关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部门间规划与政策协同,实现体育部门与发展改革、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教育、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科技、民政、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单位)协同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第四节  夯实政策保障

强化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的有效衔接,确保规划分年度有序实施。积极争取和落实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土地、能源、税费等方面的政策,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支持体育发展,探索构建专项资金+投资基金+购买服务的多元投入保障体系。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精准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

第五节  强化监督落实

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制,与编制、司法等部门协商积极推进将体育执法纳入文化或市场监管等综合执法范畴。细化监管举措,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培训、体育中介服务等体育市场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建立目标任务考评机制,将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作为评价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各运动项目中心和体育协会工作实效的重要内容。实行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为调整目标任务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1省级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核心区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建立统一有效体制机制,以体育产业为统筹,以产业融合为特征,以产业要素和业态集聚为核心,集聚多元市场主体,汇聚相关产业链,发展模式创新,品牌效应凸现,对区域体育经济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型的省级体育产业园区或集聚区。

2数字体育。是指应用数字技术促进体育发展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体育领域的数字政府治理、全民健身数字化、运动训练数字化、体育竞赛数字化、体育产业数字化等。

3群众体育引领员。是指群众身边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推广者,具体工作职责是: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全民健身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组织群众经常性参与体育健身锻炼,引领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赛事或活动,协助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和国民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事项,积极推广科学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等。百万群众体育引领员工程是我省体育领域重点培育打造的志愿服务品牌。

4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是指以地区(县或县域集群、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为单位,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具备相当基础、规模和特色的地区;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是指在体育产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或组织机构;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是指持续运营的优秀体育产业活动或项目。

5体育服务综合体。是指依托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训练基地、商业空间、废旧厂房、体育公园等载体,以体育服务为核心吸引,有效组合体育、健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且各功能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裨益的多功能、多业态、高效益的体育消费聚集区。

6四川省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比赛。是指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联动,采取4+X+Y模式(4指省级组织4项示范性比赛;XY分别指各市(州)、县(市、区)结合实际自行组织的本级系列特色比赛,原则上X(市州级赛事)、Y(县市区级赛事)均应不低于1个),推动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下沉到乡镇(街道)、村(社区),覆盖全省100个县(市、区)、1000个乡镇、10000个村的系列赛事。

7111335体育产业发展思路。坚持1个发展理念:聚天下之才(财)、办体育大事。践行1个发展战略:体育产业市场化集团战略。坚定1个发展目标:动员千亿各类资本,打造万亿体育产业。做强3个引领平台:四川体育产业集团、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四川省体育产业联合会。用好3个创新载体: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狠抓5大发展举措:培养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发展体育制造业、补齐体育基础设施短板、促进体育消费、推进体育+N

8千家体育企业136工程100家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盈利能力好、与资本市场对接紧密、具备一定规模实力、具有较好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示范体育企业;300家成长性好、竞争力较强、技术优势明显的专精特新骨干体育企业;600家发展势头较好、商业模式得到市场认可、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创新体育企业。

9全域天府系列赛。该系列赛覆盖48.6万平方公里、涵盖所有运动项目、带动全川人民参与,重点推出跑遍四川”“骑遍四川”“飞遍四川”“划遍四川”“舞遍四川”“打遍四川”“游遍四川”“钓遍四川”“登遍四川等赛事,力争每年完百场单项赛事,百万参赛选手,千万锻炼人群,上亿消费市场

10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是指在四川省境内依托体育旅游资源,开展丰富的体育旅游项目,具备健身休闲、运动培训、竞赛表演、康体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设施设备安全,服务质量优良,管理健全规范,承担过重大赛事活动,综合效益良好,示范性强以及提供相应旅游接待设施与服务的体育旅游综合体


附件:《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链接:http://tyj.sc.gov.cn/sctyj/zcjd/2021/12/2/2e5a89e905214351a267137c5e0bc8a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