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文化 > 四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遗项目----龙舞(安仁板凳龙)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10    责任编辑:体育局办公室

logo

龙舞(安仁板凳龙)

保护单位: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文化馆

安仁板凳龙是“湖广填川”时期由湖南籍移民带入达州市达川区安仁乡,受楚巴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安仁乡民在年庆等活动中使用、演绎,经过300多年的不断演变而产生的一种以板凳为道具的民俗舞蹈。2007年列入第一批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列入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相传很久以前,安仁乡旱灾严重,为发泄对龙王爷的不满,人们用稻草和篾条扎成“板凳龙”,让一人背着匍匐爬行,其他人则拿起扁担追打,舀水泼洒,“逼”龙王爷下雨,龙王心痛丢在民间的儿子—“板凳龙”挨打,便私自施雨,因此触犯天规被判斩成数段。人们为念龙王布雨恩德,每逢天旱,便在大街小巷、田间院坝舞板凳龙求雨报恩。特别是正月初七到十五的龙舞,将数十条板凳龙组合一体,变成一条长长的巨龙,祈愿复活东海龙王的躯体。舞板凳龙的习俗就这样在安仁及周边乡镇流传下来。

安仁板凳龙又被称为草把龙,流传于周边麻柳、檀木、花红、东兴、大滩等20余个乡镇,是一种以板凳为道具的汉族民间游艺活动。不同于人们常见的长龙、龙灯、火龙、水龙。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板凳龙,安仁板凳龙的扎制、用料、表演均具象征意义:完全采用本地常见的稻草、苞谷壳、麦秆、高粱秆、苎麻五种农作物制作寓意“五谷丰登”通常以竹篾条作龙骨,弯制成龙头,龙身、龙尾的雏形,再用包谷壳扎成龙须、龙鳞,用稻草捆成龙身,用苎麻丝(如今多用铁丝)固定在板凳上,工艺原始而简单,形状古朴而奇特,似龙非龙,如狮非狮,神态温顺,憨态可掬。板凳的四只脚作为龙爪,寓意“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由三名男性表演,寓意“三阳开泰”。

安仁板凳龙表演极具观赏性,表演者头戴龙角,身覆龙鳞,脚穿龙爪,和着“天、地、人、和”曲牌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在跑、跳、翻、滚、重、叠、串、盘等基本动作中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舞出“龙出海、”“龙戏水、”“龙串珠、”“龙抢宝、”“龙配风、”“闹龙宫、”“跳龙门、”“叠罗汉”、“龙归巢”10多套姿势。安仁板凳龙表演形式灵活,表演时不择场地既可单人单龙独舞,也可多人多龙群舞尤以三人同舞一条龙最为精彩

安仁板凳龙从产生之日起,一直追求原始古朴。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安仁板凳龙不断从田间院坝,走向城市、走向舞台,为了舞台效果,在保证材质不变的情况下,赋予材质各种颜色,鲜丽夺目的彩龙出现同时,女子舞板凳龙、板凳龙吐火、板凳龙亮光等,也相继出现。这样使得板凳龙更加具有生命力。

近年来,“安仁乡板凳龙”不断走进安仁乡中小学达川职业高级中学、通川区第四小学等学校让民间艺术在孩子心中种下了种子、扎下了根2008年,成立安仁板凳龙传承协会,负责培训、传承等工作至今有专门的表演人员130余人、学徒600余人。同时,安仁乡作为四川文理学院实习基地,四川文理学院加强了对板凳龙的研究、宣传、开发,使板凳龙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安仁板凳龙,荣誉无数。1993年,获达县首届“民歌、民舞、民乐”调演三等奖。2006年,荣获达州市首届旅游开发大会开幕式民间艺术表演和巡回展演银奖。2018年第九代传人谭显均制作的板凳龙入选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并获金奖2019年,谭显均制作7条板凳龙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征用在北京展馆对外展出。

2011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九州同庆心新向党,唱支山歌给党听”建党九十周年大型献礼节目《乡村大世界走进达州》节目录制并在中央七台乡村大世界栏目播出。2014年,参加台湾《“中国电视”大陆寻奇》节目摄制现场表演。2018年参加四川省体育运动会民间文艺展演2020年参加四川省“千龙千狮闹新春”集中展演。

近年来,安仁乡政府“安仁柚子”、观“板凳龙”表演、听“安仁客家话”讲述“安仁三绝”为主题,连续举办了6届“安仁柚”采摘节安仁板凳龙都在节会期间,分别在主会场和为群众送去了精彩的表演感受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的魅力形成了良好的乡村旅游模式,赋予了乡村旅游更多文化内涵使安仁乡乡村旅游产业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加速了地方经济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