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008283113202300002

公文种类:通知

发文机关:省体育局

成文日期:2023-07-24

发布日期:卫生健康、体育

特色分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四川省体育局 重庆市体育局关于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logo

川体产〔202315

四川省各市(州)体育部门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体育局(文化旅游委),两江新区社会发展局、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社会事务中心、万盛经开区体育发展中心:

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按照《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中有关体育产业工作要求,强顶层设计,健全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四川省体育局、重庆市体育局共同编制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抓好相关工作。

四川省体育局               重庆市体育局

202372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

一体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

四川省体育局重庆市体育局

20237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精神,按照中共重庆市委、中共四川省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中有关体育产业的工作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探索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加快推进重庆四川两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重庆市和四川省全域范围。本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件。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基础条件

一是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据统计,重庆四川两省市2021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652.48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合计1000.23亿元,占同期两省市地区生产总值1.22%20162021两省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为16.59%,远高于同期地区GDP的增速,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两省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22年,两省市共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5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3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6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4,为两省市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建立了产业协作机制。20212月,重庆市体育局与四川省体育局、成都体育学院共同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协议》,形成一省一市一院的合作机制,两地常态化召开川渝体育产业协作会;202110月,两省市体育行政部门共同发起成立成渝体育产业联盟三是开启了两地项目合作。两省市体育行政部门于2021联合开展了首届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联合发布了川渝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联合评选了十大川渝滑雪胜地两地体彩中心联合发布首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主题的巴山蜀水即开型彩票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深入,体育产业合作项目开局顺利,产业协作不断向纵深推进。跨区域体育合作机制逐步建立成都万盛、江津泸州、渝北广安、渝北广元、渝北双流、渝中锦江南川广元、万州达州开州、大足都江堰、大足安岳,以及两地省市级的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场馆协会、体育舞蹈协会、汽摩运动协会等已展开深度合作,为两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合作基础。

第二节机遇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为重庆四川两省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两省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发展环境。重庆和成都相向发展、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两省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两省市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较为突出,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尚不健全,区域体育产品供给体育消费水平有待提高区域体育市场主体竞争力和区域体育产业品牌影响力仍需提升。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两省市党委政府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总牵引的工作部署,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川渝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造市场新需求相结合为主线,促进区域间体育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互补、流转顺畅、待遇互认和组织协同等良性互动、融通补充,共推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共研体育产业政策规划、共建体育产业一体化市场、共促体育旅游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打造带动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第二节基本原则

区域协调,共商共建。强化区域内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优化整合体制内外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着眼于一盘棋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显著提升区域体育产业整体竞争力

共享共赢,互联互通。建立健全两省市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多方参与的成渝体育产业联盟。促进区域内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实现成渝地区体育产业政策协调、平台共享、市场统一,发展成果惠及整个区域。

改革联动,协同创新。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在机制体制、资源要素等方面先行先试、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促进两地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和创新成果应用,提升成渝地区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互动合作,对外交流。加强区域体育产业多层次、多领域协作,在省市互动引领下,推进体育产业协作制度向两地城市、企业互动合作,主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交流互动。

第三节建设定位

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创新改革高地统筹发挥重庆、成都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积极构建川渝两地体育产业创新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合理分工、有竞争力的区域协同布局,共同推动体育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经验,共同建设成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创新改革新高地

区域体育产业协作高水平样板。以建设成渝体育产业联盟为抓手,整合优化两体育产业要素资源配置,通过区域间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的多元合作和共建共享,实现体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两整体发展和地区各自发展增强区域间体育产业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合力打造成为区域体育产业协作高水平样板

世界级户外运动目的依托巴蜀大地拥有世界级的户外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推动户外运动与生态协调发展、产品与服务品牌彰显、业态与模式持续创新的发展格局,通过重庆建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四川建设国内外知名体育旅游目的地,共同推动川渝两地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户外运动目的

第四节建设目标

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取得高质量进展,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协作机制愈发成熟,两地体育产业合作逐步从政府主导走向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一批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载体平台和示范项目,逐步提升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城市,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网络。两省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4200亿元,区域体育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体育产业增加值占两省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超过2300元,力争创建5个以上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3个以上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共同评选90川渝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体育产业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两省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1.2万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两省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成为两省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面建成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区域体育产业协作高水平样板世界级户外运动目的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第三章构建区域体育产业布局

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资源,兼顾协同共建、互补共赢、产业融合、均衡发展等原则,以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双核为驱动,以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为引领成渝发展主轴为脊梁,以八区域中心城市为支点,带动北翼、南翼片区发展,辐射川渝全域,共同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双核双圈、一轴八点、两翼全域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第一节双核驱动

借助重庆西拓和成都东进相向发展态势重点打造体育产业发展双核,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重庆主城都市区。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体育产业联动快速发展,将其创建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加快打造体育赛事名城智慧体育名城全国时尚体育消费前沿集聚地西部体育金融高地形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主体活跃、结构优质、治理高效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成都市。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实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彰显公园城市底色的健身活力之都、世界一流的国际赛事之都、辐射全球的体育创新资源配置中心、时尚魅力的体育消费中心、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户外运动休闲中心、彰显天府文化特质的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开放协同的成都都市圈体育增长极。

第二节双圈引领

围绕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体育产业,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推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融合发展,强化两大都市圈之间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

重庆都市圈加强重庆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璧山、江津、长寿、南川区与中心城区率先实现体育产业同城化发展借助重庆向西发展,大幅提升荣昌、铜梁、大足、潼南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强化涪陵对渝东北、渝东南带动功能,支持永川加快建设渝西体育竞赛中心,支持合川区建设体育强区,推进巴南区、綦江南川区打造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支持万盛经开区打造全域体育旅游示范区支持四川省广安市体育产业全域全程全力融入重庆都市圈体育大市场打造成为川渝体育产业合作示范样板。重庆都市圈加快建设体育赛事名城,集聚国内外大型赛事资源和品牌,推动全民健身、赛事经济协同发展,打造体育健康休闲消费集聚地。

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四市同城化发展为导向,实施成都都市圈体育产业同城化发展战略,发挥主干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四市体育产业向紧密型、实质性、一体化融合的大都市区发展。加强成德眉资在体育赛事、体育产业、体育消费调查统计方面的信息交流,打造成都都市圈体育产业生态圈。探索成德眉资四市共同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形成成都都市圈体育赛事品牌体系,构建体育赛事一干多支发展格局。促进成都都市圈体育旅游和户外运动资源合作开发,打造四地互通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和发布最佳体育目的地、体育旅游线路、户外运动营地、体育消费场景名单。

第三节一轴支撑

围绕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充分发挥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永川、铜梁、大足、荣昌、潼南、璧山、资阳、遂宁、内江等成渝主轴节点城市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强化功能协作,承接重庆中心城区、成都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体育制造业转移,有效提升服务配套重庆中心城区、成都的能力,夯实成渝主轴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打造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建设的脊梁

第四节八城支点

着力提升万州、黔江绵阳、乐山、南充、达州、宜宾、泸州等八个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体育产业的能级,进一步提升地区体育市场主体竞争力,激发城市体育消费活力,创建国省体育产业品牌,打造成为辐射带动周边体育产业发展重要支点

支持万州建设渝东北体育强区,多点布局水上运动项目基地,打造水上运动之乡;支持黔江打造城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中心、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体育产业带等;支持绵阳打造体育制造业集群,创建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体育服务综合体;支持乐山打造体育强市、国际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支持南充打造户外运动名城、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城市;支持达州建设体育强市,打造大巴山山地运动旅游目的地;支持宜宾打造体育赛事城市,积极筹办2026四川省第十五届运动;支持泸州打造体育赛事城市、体育旅游城市和智慧体育城市。

第五节两翼协同

北翼体育产业发展区。围绕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推动渝东北万州、开州、垫江、梁平、丰都、忠县、云阳川东北南充、达州以及绵阳等北翼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支持万州、达州、开州、云阳共同构建大三峡·大巴山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共区域体育产业利益支持重庆梁平、长寿、垫江与四川广安达州共同打造全国知名的明月山文体旅品牌。

南翼体育产业发展区。围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推动渝西(江津、永川、荣昌)、渝东南(黔江)川南(雅安、乐山、宜宾、泸州、自贡、内江)等南翼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以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支持泸州、永川、江津体育产业发展互促共进。支持荣昌高质量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打造运动健康之城。推动内江、自贡体育产业同城化发展。

第六节辐射全域

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对川渝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规划对接、产业协作、改革联动,促进平台、政策共享。支持城口、巫溪、巫山、奉节积极推动大巴山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圈和巫山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圈的建设,推动武隆、彭水、酉阳、秀山、石柱等渝东南城镇群发展喀斯特山地运动特色产业带。支持攀西地区打造亚高原阳光康养运动产业功能区,川西北地区打造高原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功能区;支持广元、巴中、达州万源积极融入北翼体育产业发展区,广元加快建设秦巴山区体育赛事中心和运动休闲目的地,巴中打造成为全国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城市达州建设万源宣汉户外体育运动产业带



第四章建设现代体育产业工程

第一节搭建产业协同平台

推进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建设。持续完善成渝体育产业联盟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进一步壮大两省市体育及相关行政部门、体育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高校、协会和社会组织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成员体系,聚集两省市体育产业生态各方核心力量,形成协同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合力。定期召开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协调会和执行理事会,通过共商发展规划、共办大型赛事、共促有序市场、共享发展资源、共创发展氛围、共推体育品牌等,加强区域内密切合作、协同发展。加快推进联盟专业促进会的建设,激发两地骨干体育企业的深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专促会成熟一个推进一个。

共建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两省市体育行政部门,构建由具备条件的知名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共同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政企协同、校企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协同等多种协同方式,有效聚集体育产业创新要素和资源,打造在资源交易、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基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共同布局建设一批体育产业协同创新重点项目,构建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培育创建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挥两省市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带动一批有条件的县域建设特色鲜明运转良好、集聚引领效应强的/市级、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两省市体育部门协同加强对有条件的县(区、市)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指导。

专栏1  川渝体育产业协同平台建设重点

筹建专业促进会。在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指导下,由川渝两地体育产业细分领域骨干企业牵头,推进人才、标准、技术等专业促进会的筹建,搭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

两省市体育行政部门共同制定出台《共建国家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推动建立一体化协同创新项目

支持并指导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成都市温江区、武侯区、双流区、金牛区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提质升级,建设运营一批高质量的体育产业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支持川渝毗邻地区间加强体育资源共享、赛事联办、信息互通、项目合作等方面的联动发展,鼓励重庆市荣昌区资阳市安岳县创建省/市级和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利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鼓励重庆市潼南区遂宁市船山区创建省/市级和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围绕合广长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鼓励重庆合川区重庆市长寿区广安市广安区创建省/市级和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围绕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鼓励泸州市江阳区重庆市永川重庆市江津创建省/市级和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第二节推进户外运动发展

推动川渝户外运动协同发展。促进两省市更多城市将户外运动休闲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运动休闲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城市体育公园,推进绿道、骑行道、户外运动营地等建设,为城乡居民微户外”“轻运动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一批复合型户外运动营地。支持重庆升级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用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平台,支持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与四川省达州市共同推动建设以长江万州水域、开州汉丰湖、云阳龙缸景区、达州巴山大峡谷景区等为载体的万达开云国际户外运动基地用好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平台,支持川南渝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户外运动项目;以打造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为契机,支持重庆市梁平、长寿、垫江县和四川省达州广安以明月山山脉及两侧平坝区域为核心合力推进明月山汽车营地以及山地越野等户外运动基地的打造;用好环重庆主城都市区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重庆市川区寿区和四川省广安市依托三山(明月山、华蓥山、铜锣山)、三江(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湖(双龙湖、大洪湖、长寿湖)发展户外运动产业。

做强山地运动产业链。依托重庆武隆和南川金佛山喀斯特地貌、成都龙门山脉等山地资源,以登山健身步道、绿道、骑行道、露营地等户外运动设施为纽带,因地制宜开展一批登山、徒步、攀岩(飞拉达)、定向、速降、露营等具有市场需求的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支持武隆区建设山地户外聚集区,打造户外运动旅游胜地。加强两省市山地运动场地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布局,建立点、线、面立体的山地运动场地设施体系。做强一批以山地越野跑、攀岩、铁人三项等运动项目为主导的赛事活动。

做大水上运动产业链。依托两省市沿岷江、涪江、沱江、嘉陵江等长江水系,长寿湖、汉丰湖、观音湖、三岔湖等水域,串联沿江沿河城市,开展龙舟、赛艇、皮划艇、浆板、帆船、潜水等水上运动项目。加强水上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水上运动设施和运动船艇码头,打造一批便民利民的水上运动营地。支持重庆开州汉丰湖、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绵阳仙海湖做好首批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试点建设,遂宁圣平岛做好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候选培育建设。

夯实冰雪运动产业链。充分依托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丰都南天湖、成都西岭雪山、广元曾家山、达州罗盘顶等得天独厚的南方暖雪资源优势,开展户外滑雪运动项目。鼓励户外滑雪场在非雪季开发山地运动产品。进一步提升重庆热雪奇迹、重庆际华园、成都热雪奇迹、成都新都尖峰旱雪场等全年运营的雪上运动项目品牌。鼓励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废弃厂房等空间建设冰场,开展室内滑冰、冰壶、冰球等冰上运动项目

培育航空运动产业链。以两省市低空协同管理空域资源为依托,开展运动飞机、热气球、滑翔伞、跳伞、航空模型等航空运动。完善航空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加强航空运动场地建设,满足航空运动体验、竞赛、表演等需求打造一批国家级航空飞行营地。开发运动飞行执照培训产品,丰富航空运动消费产品供给。

拓宽汽摩运动产业链。依托成都天府国际赛道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将新建的汽摩赛道,积极承办国际国内知名汽摩运动赛事。鼓励支持两省市汽车制造厂商组建车队,构建形成汽车制造+车队俱乐部+汽车赛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链条布局,培育打造川渝自主品牌汽车运动赛事。

强化自行车运动产业链。以川渝丰富的绿道资源为基础,开发一批以竞技、休闲、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场地自行车、小轮车等自行车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打造重庆环三峡库区国际自行车赛、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等自主品牌赛事。

扶持马术运动产业链。鼓励马术俱乐部的发展,促进马术俱乐部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以重庆龙兴马术竞技小镇、五宝马术生态运动公园成都温江金马国际赛马场为核心,大力发展以竞赛表演、运动培训、骑乘体验为主导的马术运动产业

第三节加强体育赛事联动

建立协同办赛机制。构建形成区域协同、共同参与的两省市联合办赛体制机制,支持创建水上运动、足球、篮球、轮滑、斯诺克、越野跑、冰雪、滑板、龙舟等休闲运动项目区域联赛品牌发挥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的双核引领作用,在赛事选择、跨区域联办机制和区域空间布局等方面主动作为

申办筹办国际国内赛事。支持重庆高标准办好2023年第九届中国俄罗斯青少年(夏季)运动会、2023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2023年亚洲攀岩青年锦标赛;支持成都高标准筹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国际高水平赛事。充分利用重庆两江足球赛事中心、重庆国际小球赛事中心、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等大型体育场馆的硬件优势和运作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能力,协商共办知名度高、专业性强、根植性强的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

打造自主品牌赛事。积极推动川渝两地联合举办区域性商业赛事活动,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川渝地区地域特融合新技术的原创品牌赛事共同创新打造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杯自主品牌商业赛事,聚焦马拉松、体育舞蹈、电子竞技参与规模性大市场化程度高、辐射影响力强的体育赛事项目,并做好其品牌价值研究工作。支持各市(区、县)尤其是川渝毗邻地区加强合作,探索建立分站联赛制度、轮流举办体育对抗赛、挑战赛等。2025年,两省市协同打造2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商业体育赛事。

专栏2  川渝自主品牌赛事建设重点

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杯马拉松赛:积极推动川渝两地联合举办马拉松赛事推动名额互通渝互跑将联盟杯马拉松赛打造成为精品商业赛事

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杯街舞联赛:借助霹雳舞首次入奥的发展契机,结合成渝两地街舞发展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地位,创新探索赛事+网综模式,将联盟杯街舞联赛打造成为国内街舞头部品牌。

着力提升重庆国际马拉松、成都马拉松、重庆长寿湖国际铁人三项赛、成都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重庆永川国际女足邀请赛、成都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重庆万盛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等川渝自主品牌赛事影响力

着力打造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成都龙泉山100公里山地越野赛、峨眉山百公里越野挑战赛、明月山100公里越野跑等户外运动自主品牌赛事。

加强两省市马术协会在赛事举办、马匹饲养、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持续办好中国西南区马术俱乐部联赛、西南马术邀请赛等自主品牌赛事。

第四节推动体育制造升级

加大体育制造企业招引培育。抢抓国内体育用品业产业转移机遇,引导各地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主动对接引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能转移,吸引体育制造业企业落户川渝两地利用两省市现有体育制造业基础条件和体育制造业聚集区域,在两地建立体育用品物流集散中心,带动体育制造产业链发展。

打造体育用品制造品牌园区支持重庆荣昌渝中区成都大邑县绵阳三台县资阳安岳县达州渠县达州大竹县、遂宁安居区等体育制造园区夯实体育制造项目竞争力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力争成为当地县域经济的制造业名片。支持涪陵、万州、垫江、宜宾、广安等有条件的市(区、县)新建体育制造园区。到2025年,力争打造形成2—3个全国先进的体育制造园区。

提升体育制造科技研发能力。打造智能健身器材+运动健康服务”“体育器材制造+场馆数字管理等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服务模式,促进体育服装用品、智能体育器材研发与应用探索在重庆中心城区、成都协同孵化体育制造科技研发中心,构建总部研发在双核、生产配套在(区、县)新型合作关系提高产附加值做大做强重庆万盛羽毛球、四川雄冠”“尖峰旱雪等川渝本土体育制造品牌

第五节加强体旅融合发展

联办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强化两省市体育旅游发展交流与合作,持续办好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站点活动,鼓励各市(区、县)积极申办站点活动;做好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品牌价值研究工作。支持各市(区、县)结合自身自然与文化资源禀赋条件,培育举办地方特色体育旅游节庆活动。

加强毗邻体育旅游合作。支持重庆万州、开州、云县与四川达州成立万达开云体育旅游协作组织,相互推介当地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共办体育旅游系列精品赛事,依托巴山大峡谷、八合山、龙缸景区开展山地越野、滑雪、攀岩、户外探险等运动,共同策划大三峡大巴山汉丰湖等精品体育旅游线路。

争创国家体育旅游品牌。持续评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巴蜀韵味的川渝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发挥重庆万盛经开区黑山谷旅游度假区、重庆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成都市西岭雪山景区、阿坝州四姑娘山景区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带动两省市一批有条件的景区建设具有较大发展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市级和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世界知名登山滑雪胜地、国际知名山地户外运动旅游胜地,鼓励两省市有条件的滑雪场积极争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第五章营造品质体育消费空间

第一节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

营造体育消费优质环境。推动各市(区、县)制定发布促本地体育消费的政策措施,建立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常态化体育消费促进机制。大力支持成都、重庆荣昌在体育消费机制、政策、模式、产品等四个方面的创新,总结推广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经验做法与典型案例支持各区、县结合实际,打造本地体育消费节庆活动。

促进体育消费便利化支持各区、县发放体育消费券,鼓励推行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共同开发两省市跨区域的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主题年票、联票和体育场馆一码通,促进居民跨区域消费。拓展互联网+体育+金融消费领域,打造体育服务在线对接、运动体验即时分享、体育社交互联互通等云上新体验开发集成体育消费新场景电子地图、体育消费场景查询预订等功能为一体的体育消费服务平台实行消费数据动态实时化,促进场馆服务和消费者需求有效对接提高资源共享利用水平。

丰富体育消费产品供给。大力发展三大球、户外运动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体验项目。拓展体育培训消费市场,支持企业开发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体育技能培训课程。积极培育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体育消费新场景,促进体育服务消费提质扩容。进一步促进双城彩票——巴山蜀水两省市的推广。

第二节构建体育健康脉动场景

促进体育服务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各市(区、县)有效盘活闲置的传统商业空间、传统工业园区办公楼和厂房向体育运动空间转型,加速传统运动空间向体育消费空间升级。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公园、体育服务综合体、复合型户外运动营地等消费新载体建设及运营管理支持企业运用大数据、智能交互、通信感知等新技术升级重构健身消费新场景。共同评选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体育消费场景

实施体育场馆两改工程盘活体育固定资产资源,体育场馆打造提升为体育服务综合体,集聚成为日间和夜间体育消费商圈。支持体育场馆以体为主、复合经营,提升场馆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水平,鼓励大型体育场馆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营权通过公开平台招募运营团队;支持学校体育场馆进行社会通道改造,鼓励以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机构运营管理。

引入体育首店打造体育商圈。推动重庆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群、重庆渝中区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成都金牛区凤凰山体育公园、成都龙泉驿区东安湖体育公园等各市(区、县)的体育场馆群逐步向体育商圈发展。鼓励解放碑朝天门、春熙太古里等等各市(区、县)的知名商圈积极招引国际知名运动品牌,打造城市运动主题概念店区域体育用品首店

第六章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

第一节推动体育企业做大做强

大力建设链主型龙头企业加快组建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集团,大力支持四川体育产业集团、成都体育产业投资集团等一批两地的体育集团公司发展成为链主型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体育企业在两连锁布局,跨区域市场拓展。大力支持龙头体育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建设成为商业模式明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准独角兽企业和上市企业。积极支持龙头体育企业担任链主,引领大中小体育链属企业抱团发展。力争到2025年,两省市各培育1—2家营业收入超十亿元、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的体育集团。

积极培育骨干型体育企业。夯实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的发展质量,强化其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培育一批在体育产业领域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竞争实力和行业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体育企业,形成川渝体育市场主体的中坚力量。引导国有体育企业通过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资产重组、融资担保等方式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国有或国有控股体育企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促进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积极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特色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精细化管理,培育一批在旱雪场地设施、高尔夫球具、羽毛球具等体育制造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中小体育企业与骨干体育企业配套协作,提高专业分工和产业链协作水平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打造一批体育众创空间。

第二节招引知名体育企业落户

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共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招商推介会,共同发布体育产业项目投资建设机会清单,招引一批位居产业链高端、价值链核心,对川渝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支撑力、带动力、辐射力的国内外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进来积极国际体育组织、国内外优质体育企业来川渝设立总部或分公司,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落户川渝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实施体育产业链长制工作机制。支持把体育产业确定为重点新兴产业的有关市(区、县)政府成立体育产业链工作领导小组,收集、整理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和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投资信息,明确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思路,制定本地区体育产业链长制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积极主动开展体育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第三节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支持成立重庆市体育产业协会。以四川省体育产业联合会和重庆市体育产业协会为合作平台,加强两体育社会组织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渝两地体育发展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集聚,增强区域间体育交流和对外影响力加强两省市单项体育协会跨省市合作,引导单项体育协会强化产业发展规划、赛事体系构建、行业标准制定等产业职能。

专栏3  川渝体育企业培育建设重点

联合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百强体育企业名单积极促进体育资源和生产要素向百强优质企业集中

加强两省市体育产业平台公司的合作交流,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区、县)加快组建本级体育产业平台公司。

以成渝体育产业联盟会员单位为依托,在川渝两地轮流举办成渝体育产业联盟企业沙龙项目调研、资源对接、专题培训等方式,推动形成两省市体育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互动交流机制,促进体育专业服务与企业资源对接

第七章强化产业要素创新驱动

第一节加强数字科技应用

创新体育科技产品。支持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元宇宙等新技术在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建筑等领域的创新运用,促进传统体育产业变革,催生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一体化的体育产品、服务供给模式。推动5GVRAR等技术相结合,形成云健身、线上教练、智能赛事、智慧场馆、虚拟运动等成长潜力大的新兴方向支持各类体育场馆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与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的智慧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公园、智慧健身中心、智慧健身步道

提升体育科技水平。加强成渝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体育企业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体育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瓶颈。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的优质数字化资源,加速在体育产业领域的转化应用,积极创建以数字体育为核心的成渝体育科技实验室、运动健康实验室,合力打造数字体育产业新高地。

建设数字体育创新示范区。以两省市加速联合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支持有条件的市(区、县)在智慧体育场馆、数字体育赛事平台、智能体育产品、智能户外运动设施、运动健身APP平台等领域培育数字体育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

推动体育赛事数字化发展。加强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安全防范等技术在智能化办赛领域的应用,鼓励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赛事制播质量,提升观众观赛体验。依托智能信息设备和数字技术,推行马拉松、自行车等运动项目数字化办赛模式。开发足球、篮球、滑雪、赛车等虚拟运动产品,联合举办虚拟运动赛事

第二节加大金融资本支持

共同设立成渝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鼓励重庆和成都有实力的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共同设立成渝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风投资本等多元化资本参与成渝地区体育消费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投资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体育企业。

创新体育金融产品。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重点项目和优质企业。健康运营四川体育贷有效解决中小微体育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发行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加大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四川省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对体育产业细分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市(区、县)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体育产业载体发展、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品牌体育赛事打造等。

第三节强化专业人才支撑

共建成渝体育产业学院支持重庆和成都知名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发挥主体作用,采用企业主导、院校合作、多元投资、成果共享新模式,探索共建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成渝体育产业学院,培养一批体育产业实用型人才以及体育+科技”“体育+旅游等复合型人才。

强化专业人才支撑。联合实施两地体育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将高端体育产业人才纳入重庆英才计划、天府英才工程、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营造区域高端体育人才高质量集聚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体育专家在产业项目决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两省市一体化发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

培育体育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共同开展成渝地区百强体育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体育项目经营管理规律,具备体育产业项目商业策划、市场开发和运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队伍。支持两体育企业积极选派优秀员工参加体育经理人职业培训。共同筹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组)

强化高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鼓励两省市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加强成渝地区体育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鼓励校企合作,在高校建立体育产业人才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在企业建立体育人才实习实践基地,形成校企双师人员交流机制共同筹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高校组)

第四节建立要素交易平台

建设川渝体育资源交易平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促进体育要素资源市场化流转配置的精神,在两省市体育的指导下,依托天府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体淘荟深化打造立足川渝、面向全国、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体育资源交易平台。

构建川渝体育要素共同市场。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及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各类体育企业和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将赛事承办权、赛事转播权、场馆运营权、体育企业股权、体育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设备等体育要素资源通过平台流转配置。平台通过政策契合、信息聚合、市场融合、资源整合、服务结合的方式,全新构造体育产业主管部门、体育产业从业者和体育产业服务者之间的交互模式,加快促进区域内赛事、场地、资金、人才等体育要素资源充分自由流转,形成集中、统一、规模化的川渝体育要素共同市场,推动川渝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健全平台技术金融服务体系。天府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以市场机制为逻辑内核,以互联网技术为实现手段,提供包括体育项目信息发布、推介路演、交易组织、价款结算以及配套金融支撑等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体育要素市场交易数据分析分享、交易风险识别、预警防范和分类处置机制。支持平台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深度合作,形成涵盖产权界定、价值评估、流转交易、担保、融资、保险、信用评价等业务的综合服务体系。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压实各级主体责任

两省市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实施国家战略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落实以建设成渝体育产业联盟为重点的体育产业协作机制,定期举办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协调会,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重点工作。成渝体育产业联盟秘书处认真履行综合协调、计划制定、辅导指导等职责,项目化、清单化推动联席会议各项任务推进落实。区、县体育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主动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规划和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落实举措抓好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实施。联合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检查,及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第二节强化产业宣传营销

建立两地体育产业信息联合发布制度,积极宣传通报两省市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定期编写出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报告蓝皮书》,对两地体育产业发展所取得的经验、模式进行跟踪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川渝实践理论成果。编写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大事记。举办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重庆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重庆体育产业博览会、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四川体育产业博览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论坛等大型体育会展活动,扩大两体育产业项目和体育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川渝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做实体育产业统计

进一步完善两地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健全体育产业增加值核算办法,探索及时、全面、准确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数据定期发布机制。国家级和/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县(市、区),须建立本地区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每年定期发布《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鼓励有条件的市(区、县)发布年度《居民体育消费报告》。



相关链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解读

http://tyj.sc.gov.cn/sctyj/zcjd/2023/9/4/639d60156d11486aaf6e901d0de295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