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同意公开
川体函〔2025〕29号
感谢您对“体育运动场馆、大型赛事活动医疗急救服务”等工作的关心!您提出的《关于提升体育运动场馆、大型赛事活动医疗急救服务能力的建议》(第0184号)提案,我局高度重视,经与省卫健委、红十字会等部门会商后,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日益加快,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不断增长,对我省全民健身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安全开放工作尤为突出。近年来,我省年均投入各级资金约1亿元,补助市、县两级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全省向群众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从2019年的80余个上升到了今年的310个,年均开放服务人次达4000万以上。为有效保障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时的安全,2021年省体育局印发了《关于做好体育场馆(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工作的通知》,要求局直属单位所属体育场馆(所)、纳入中央或省级补助范围的公共体育场馆、市(州)体育部门其他所属体育场馆(所)在2022年9月底前完成 AED 设备采购、安装配置,并做好操作培训,确保相关人员能正确、熟练使用。同时要求社会资本投入或参与管理运营的体育场馆、健身房,由各市(州)体育部门做好正面引导和宣传工作,鼓励指导经营业主本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理念,自觉主动配备AED,并组织从业人员进行操作培训,确保相关人员能正确、熟练使用。同时强调各场馆(所)要进一步加强维护管理,明确专人对AED设备进行管理维护,并定期记录,强化相关人员的培训,确保设备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发挥作用。
在大型赛事活动方面,省体育局积极对接相关国家部委,争取医疗救治、应急救援领域业务指导与资源支持;负责协调处置竞赛组织工作中的医疗卫生、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指导各赛区、场馆中心建立健全医疗救治体系及应急处置体系,开展相关安全应急教育培训。为确保赛事安全顺利进行,在各项目开赛前赶赴现场检查赛区“四方案一评估一机制”落实情况,重点对场馆场地、设施设备、消防通道、运动员食宿、防暑降温保障、赛场医疗点、救护车、医务人员、AED配备等方面开展检查,对检查出的风险隐患督促属地及时整改。同时,要求属地发挥多部门协同机制,积极协调交通、消防、医疗、应急、气象等部门做好各环节安全保障,分析评估赛事期间天气、场地、交通等各类风险隐患,综合研判比赛风险、必要时启动“熔断”机制等,要求运动员驻地配备医护人员并安排24小时值班值守,全方位保障赛事安全有序。在各项目赛前联席会议上强调“四不到位不开赛”,邀请属地公安、网信等部门负责同志对安保安全、赛风赛纪、网络舆情等方面强调相关要求。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普及急救教育,提升救助能力”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高位部署推动。2020 年,卫健委联合发改、财政、人社、医保等 9 部门制定印发实施《四川省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建立公众急救培训管理体系,制定培训计划,统一技术标准、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确保培训质量。二是推进基地建设、提供培训保障。近两年,省卫健委指导各地急救指挥中心加快建设培训基地并配备必要设施和培训团队,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三是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利用官微、官网以及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育社会公众自救互救意识与能力。利用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集中策划宣传,挖掘应急救护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大力开展宣传传播。其中,成都市参与《出手急救,你也可以》宣传活动录制,泸州市将急救知识普及与宣传搬上公交车视频广告,内江市通过电梯视频累计播放急救知识1874 万余次。四是连续8年开展“万名医护走基层”“健康知识进万家”“健康知识上高原”等健康宣教活动,累计行程超 4 万多公里,行经全省40多个县、100 多个乡镇,加强急诊急救等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
(二)关于“通过政策激励,完善设备配置”建议。一是省卫健委转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并强调各地需加大力度,加强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配置与培训工作。指导成都、内江等地结合实际印发配置方案。二是省卫健委积极与教育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推动校园等重要公共场所AED 配置工作。教育厅已印发《关于做好校园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工作的通知》。三是指导各地建立AED信息管理平台和查询APP,方便居民紧急情况下快速获取AED位置。目前,成都市建立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维护信息管理平台,开展AED使用培训6000余人次;攀枝花市定制开发AED地图,可一键查询、导航直达,开展AED使用培训1万余人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局将以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安全开放为抓手,持续强化第三方监督服务工作,不断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工作力度,逐步完善公共体育场馆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呼吁相关部门鼓励支持社会体育场馆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加强社会体育场馆管理者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快社会体育场馆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配置速度,不断夯实体育场馆急救兜底作用。在组织开展大型赛事期间,规范组织各项目的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开展心肺复苏和AED应急救护培训、消防安全教育及应急疏散演练培训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赛区安全办赛能力,不断强化参赛人员应急救援知识及安全防范意识,为赛事安全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再次感谢您对四川省体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四川省体育局
2025年7月3日
(联系人:赵新生;联系电话:87026517)
四川省体育局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