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体育局关于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14041144号建议的复函

A类)

同意公开

川体202532

尊敬的马昭蓉代表: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四川体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第14041144号)已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顶层规划”事宜

(一)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建立情况。依托省级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机制,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四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体系,攻坚群众健身“去哪儿”难的问题。聚焦“十四五”期间,实现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通过着力构建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健身设施体系,有效增加健身场地设施。二是完善四类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服务体系,攻坚“15分钟健身圈”构建难的问题。聚焦努力构建完善城乡社区“15分钟健身圈”,不断丰富群众身边举步可及、便捷多元的健身场地供给,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群众提供开放服务。三是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攻坚全民健身赛事品牌不响的问题。全力实施赛事活动全域化工程,定期开展省、市(州)、县(市、区)联动的群众体育活动,积极推进赛事活动下沉到基层,办到群众身边,推动打造一批“四川叫的响,全国有影响”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四是构建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攻坚科学健身知识推广普及不足。紧紧围绕群众“如何健好身”的问题,通过加强科学健身知识推广、志愿服务引领、体育组织建设等,建立我省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科学健身服务工作水平。

(二)推动体育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情况。近年来,省体育局立足本省实际情况,结合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和全国产业布局,科学谋划工作实施路径,强化政策支持、要素匹配、外引内育和资金保障各项工作抓手,建立体育企业三级培育机制,多向发力推动体育制造业补短扬长,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加强体育领域技术创新发展。指导成都市创办首届成都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挖掘培育具有市场成长性的新产品和人才团队,吸引了全国12个省市119组团队逐梦体育产业,3家创新团队现场签约。二是推动体育制造企业聚集发展。指导渠县、安岳、大竹、三台、安居,5个生产运动鞋服的传统体育制造业园区扩产提能,带动就业,全年实现产值99.85亿元,同比增长15.5%,现有入驻企业207家,吸纳就业3万人。三是强化体育示范引领作用。省体育局创新开展试点培育,遴选攀枝花、成都金牛区等9个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评选出4、5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15个,突出赛事活动消费引导重点打造各类消费场景。同时,全国创新开展户外运动产业试点县工作,评选小金县、朝天区、绵竹市、邛崃市和彭州市5个户外运动试点县,推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户外运动目的地。

二、关于“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水平”事宜

(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向社会开放情况。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体育场地32.67万余个,总面积2.4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9平方米,较2018年增加1.73平方米,累计增幅149%,人均场地面积增速排名全国第1。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体育公园168个,其中符合国家标准体育公园63个,符合省级标准体育公园105个。2018年以来,省级资金年均投入超1亿元,补助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推动全省向群众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从2018年的83个上升到了2025年的310个,增幅超300%;2024年度开放服务人次突破5300万,较2018年翻了一番。无论是从场馆开放数量还是接待人流量都得到了质的提升,有效缓解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

一是高位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坚持将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工作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以“为民办实事”的初心和践行“办人民满意的体育”的衷心,高标准、高要求推动全省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二是有序推进场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上积极对接体育总局群体司、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对下一手抓市(州)体育部门工作的进度督导,一手抓场馆开放的业务指导,大力推进全省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工作,推动场馆建立完善日常客流量监控系统,实现场馆进出口人次信息化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36个场馆完成客流信息与总局平台对接,场馆接待人次等信息在平台实时呈现。三是创新将体育公园纳入补助范围。根据《管理办法》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创新工作举措,会同省财政制定了我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并将体育公园纳入省级资金补助范围,进一步推动各级各类体育公园向社会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四是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推动将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纳入2025年全省民生实事项目并协调财政厅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资金补助支持。会同教育厅依据《四川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双向开放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学校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制定并印发学校非教学时间开放体育场地实施方案,组织各市(州)申报,审核确定137个学校纳入2025年开放体育场地名单。 

(二)科学健身及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持续抓好科学健身知识宣传推广普及工作,采取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大讲堂”,赠送科学健身手册、新媒体线上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广居家锻炼方法、融入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等措施,让科学健身知识宣传惠及全川近亿人民。大力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服务。持续强化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截止2024年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为30.64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66人。创新启动实施“百万群众体育引领员工程”,全省累计招募培训群众体育引领员80.4万名,积极推进体育领域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致力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众体育引领员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四川模式。

三、关于“高质量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产品”事宜

(一)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广泛参与的体育协同育人模式。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格局。报经省政府同意,由教育厅、省体育局为牵头单位,12个省级部门(单位)为成员,建立省青少年体育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二是配合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支持退役运动员入校任教、社会俱乐部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累计组织198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到体育资源匮乏和体育教师短缺的边远地区中小学校开展体育支教。与教育厅、团省委联合连续举办5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第五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约1.88万人直接参赛,校园体育“省市县校班”五级竞赛体系逐步完善。三是强化后备人才培养。巴黎奥运周期获评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40所,评定省级后备人才基地72所。出台《支出业余体校(新型体校)建设工作方案》,2025年省级体育专项资金补助39所业余体校(新型体校)。联合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出台并修订《四川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及相关标准,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与管理、组织要求、办学条件、从业人员等方面进行规范要求,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和业务指导,引导各地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

(二)老年人健身服务体系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为加快推动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我局联合省委社会工作部、省卫生健康委、民政厅,聚焦老年人群体需求,持续加强老年人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不断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广泛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动。一是坚持高位推动,老年健身事业蓬勃发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省委社会工作部拟制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助力“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省卫生健康委将老年人科学健身纳入《老年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方案(2020-2030年)》《四川省银龄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5)》等重点内容,这些文件的印发,为各地加强对老年人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推广适合老年人强体健身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建立了顶层设计。二是坚持提档升级,健身场地设施日趋完善。持续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投入,补助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所有的公共体育场馆均免费或优惠向老年人提供服务。鼓励各地推进场地设施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就近就便健身锻炼提供保障。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体育公园173个,建成体育场地32.67万余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9平方米,逐步改善了老年人体育休闲健身条件。三是坚持品牌示范,老年健身活动更加丰富。通过赛事和培训带动、引领了一大批老年人加入健身行列,每年定期举办四川省老年文化艺术节、“九九重阳”全民健身主题活动、“百城千乡万村·社区”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每四年举办一次全省老年人运动会,引领各地乡镇(街道)、村(社区)老年人体育工作持续深入广泛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参与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超过1000万,通过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全省老年人体育休闲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四是坚持组织建设,加强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全省21个市(州),除甘孜州外均建立市级老年人体育协会,覆盖率95.2%;183个县(市、区)有150个建立县级老年人体育协会,覆盖率81.96%。定期开展老年人体育项目教练员培训班加强老年人体育骨干培训不断充实基层各级各类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培训,队伍逐渐庞大。

(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建立及工作开展情况。我省以全国全民健身大会、全运会群众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为引领,专业赛事、职业赛事、群众赛事相结合相促进,不断优化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塑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县级及以上赛事活动由2020年的7152场(次)上升到2024年1.1万余场次,年均带动全民健身人数4000余万人次。省级按周期统筹举办省运会、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智力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每年举办川籍农民工运动会、“百城千乡万村(社区)”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百万群众迎新登高”、全民健身冰雪季等赛事活动;创新联动开展“云健身”运动会、绿道健身·体育公园运动会、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全民健身大拜年活动、“三大球”城市联赛、“川·浙东西部协作杯”篮球联赛等赛事活动。同时,“跑遍四川”“熊猫杯”乒乓球精英大奖赛、“最美绿道赛”,广元女儿节凤舟赛、成都三河村足球超级联赛、青川县“坝坝篮球”擂台赛、南江县“羊BA”、阿坝州“景BA”、自贡恐龙国际灯会桥牌公开赛等地方赛事品牌初见成效。

(四)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一是建设“健康四川”全民健身专项行动常态化体系,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建立192个常态化省级国民体质监测站,持续为群众开展体质健康测评和科学健身指导。完善“运动健康师”培训体系,累计举办11期“运动促进健康”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类医生3400余人;以社区医生、体育工作者、国民体质监测站工作人员为培训对象,创新性培养“运动健康师”400余人。研发“运动处方管家”实用工具(小程序),在线为大众提供医疗级、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和“运动建议书”,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运动四川”开展体卫融合推广和科学健身指导。二是积极有序推进体医融合发展工作。2024年以来,通过持续完善政策支撑,不断强化了顶层设计引领,印发《关于促进体卫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体医融合先行先试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高位协调推进机制,分管省领导兴平副省长亲自部署推动,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组长,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印发《四川省体医融合先行先试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和任务时间节点,配套2000万元体彩公益金专项经费,形成“政策+资金”双轮驱动。搭建“省级统筹、市县联动、社区落地”的三级试点网络,覆盖7个市(州)41个试点单位(医疗机构35个、非医疗机构6个)。突出人才赋能,成立体医融合专家库,45名专家为试点提供技术支持;开展“运动处方”人员培训班,覆盖所有试点单位,277人参加。推进6个非医疗机构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常态化开展运动健身与健康促进科普宣传,推广普及“运动处方”,发放宣传手册2万余册。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四川省体育局

2025年7月8日

(联系人:王  峰;联系电话:18080936677)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