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充市紧紧围绕四川体育发展“123456”战略部署,以实施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行动为抓手,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兴建体育基础设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激发体育产业活力,群众的体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高度重视强推动。完善发展机制,构建工作网络,广泛借势借力,持续加快群众体育发展步伐。一是高位统筹。把群众体育作为建设新时代体育强市、加快建成区域体育中心的关键支撑,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内容,确定体育发展100件实事,实施全民健身扩面增量计划,强化工作统筹,促进全面提升。二是立体联动。建立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系列指导意见和配套政策,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活动网络,形成“四级联动、部门协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全民健身活动。三是多方借力。深化体育省市合作、区域合作双轮驱动,与省体育局签订共建体育强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建川东北体育联盟,融入“成渝体育圈”,充分借势借力,构建起互促共进、互利共赢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二)集中资源惠民生。把群众体育工作纳入全市30件民生实事,集中资源力量,破解难点堵点,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扩增场地资源。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兴建体育场馆和盘活“金角银边”双向发力,营山县奥体中心、“南部之眼”体育馆等体育场馆建成投用,闲置厂房、桥下地带、江河沿岸休闲区等区域高效利用,打造的全民健身中心、口袋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场地遍及城乡。二是开放体育场馆。发挥大型体育场馆公益属性,完善日常管理制度,配置必要设施设备,面向全民免费开放。全市30个大型体育场馆全年开放,日均免费时段保持在7小时以上、节假日不低于14小时,年均受益群众150万人次,免开场地数量和时长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开展志愿服务。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百万群众体育引领员等群众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为各行业人群提供健身指导、体育培训、健康管理等志愿服务,每年开展志愿服务近百次,惠及群众上万人次。
(三)打造特色塑品牌。立足本土特色优势,把握群众内在需求,在提升赛事影响力上持续有力,成功打造系列品牌赛事活动。一是打响地域品牌。实施“一县一品”战略,充分挖掘县区优质资源,打响各具特色的地域品牌。比如,南部县打造的中国升钟湖国际钓鱼大赛,已成为中国钓鱼运动第一品牌,“全国三大休闲体育赛事”之一,吸引来自21个国家的1000余名运动员参加;营山县高标准建设BMX自行车运动中心,圆满承办中国BMX自行车联赛、锦标赛、中国BMX自由式联赛等赛事,吸引全国各地运动员和爱好者前来训练、参赛。二是办好国省品牌。积极申办承办“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绿道健身运动会、“贡嘎杯”体育联赛、“三大球”城市联赛等国省品牌赛事,扩大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比如,高质量承办第三届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圆满举办开闭幕式及“1+2+9”系列活动,川渝两地130余家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组织参加,活动规模和办赛规格创历史新高。三是巩固传统品牌。定期举办市运会、市级机关运动会以及迎新长跑、嘉陵江冬泳、龙舟赛等活动,形成传统体育品牌赛事。比如,举办第七届市运会,设项目37个,1.2万余名运动员参赛,赛事规模、综合影响创历届之最;举办南充嘉陵江马拉松,设置迎新欢乐跑项目,吸引15000余人参与,点燃全民运动热情。
(四)凝聚合力助发展。持续增强体育行业凝聚力,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是建强队伍兴事业。成立市体育行业党委,指导体育两新组织党的建设、队伍建设等工作,培育市县两级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161个,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1.5万人,发展群众体育引领员2万人,在各领域引领开展群体活动。召开全市体育工作大会,表扬体育工作先进集体30个、先进个人230人,激励广大体育工作者砥砺奋进、实干争先。二是助力企业强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积极开展自行车、游泳、定向运动等具有消费特征的运动项目,扎实做好“体育贷”“体育保”等工作,为体育企业排难纾困,全市体育产业产值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体彩销售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2024年预计超9亿元、居全省前列。三是拉动消费促经济。坚持“赛事搭台、经济唱戏”,每年举办活动400余项,直接参与群众300万人次,拉动消费成效显著。比如,第三届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期间,参与人数近6万人次,户外运动器材每日销售额突破50万元,带动体育、文化和旅游消费4000余万元;升钟湖钓鱼大赛期间,同步举办展示展销、“双招双引”投资推介会等活动,产品销售额突破5500万元,拉动文旅消费超8700万元,签约项目12个、协议总投资10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