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南充市体育总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选举大会在北湖宾馆举行,标志着我市体育事业迈入了协同发展、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搭建桥梁 构建体育生态“强磁场”
体育强则城市强,体育兴则民生兴,体育旺则精神振。
“成立南充市体育总会,是我市贯彻落实‘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更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激发城市活力的关键抓手。”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市体育行业党委副书记何虎告诉记者,当前,2025/2026四川银行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川超”)的战鼓已经敲响,南充丝绸源点队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加紧集训,用汗水和拼搏诠释“南充精神”,这不仅是我市竞技体育的一次重要亮相,更是点燃全民体育热情、擦亮城市体育名片的宝贵机遇。
南充市体育总会作为统筹全市体育事业的核心平台,将扛起“建设区域体育中心”的重任,重点搭建“三大桥梁”。
“通过搭建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桥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尤其是为‘川超’赛事筹备汇聚资源、保驾护航。”何虎介绍,搭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联动的桥梁,以“川超”等高水平赛事为牵引,带动全民健身热潮,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搭建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融合的桥梁,既传承龙舟、武术等本土特色项目,也借“川超”赛事引入现代体育文化,让体育成为彰显南充城市魅力的“金名片”。
此外,围绕“川超”赛事,拓展“体育+文旅”“体育+康养”“体育+商贸”融合路径,开发“看川超比赛、游嘉陵江畔、品南充美食”特色体育旅游线路,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扎根民生 绘就全民健身“幸福图”
发展体育事业,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南充市体育总会将聚焦‘惠民利民’宗旨,以实干举措推动落地见效。”市体育总会会长、市体育行业党委副书记薛勇告诉记者,在建强服务体系方面,将强化人才保障,深化体教、体卫融合,共建体育专业人才实训基地,推动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下沉校园、社区、企业,为群众解决“健身无人指导”的难题;优化设施布局,全力推进“15分钟健身圈”建设,加快补齐老旧小区、农村地区体育设施短板,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健身自由”。
从嘉陵江畔的龙舟竞渡,到遍布城乡的健身广场;从蓬勃开展的校园体育,到屡创佳绩的竞技赛场,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南充人的脉搏,成为彰显南充人精神的风采、凝聚南充人力量的纽带,推进南充人奋发的源泉。
在打造赛事品牌矩阵方面,我市将依托“一江两山”生态资源,重点培育嘉陵江龙舟赛、升钟湖钓鱼节、西山徒步大会等特色赛事IP。同时,深化体教融合新路径,建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输送”全链条机制,在中小学推广特色体育项目,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
“特殊群体的体育运动需求也是我们关注保障的重点。”薛勇告诉记者,计划每年开展10场以上“体育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公益活动,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个性化健身指导,让特殊群体也能共享体育快乐。
“接下来,我们计划策划‘春季踏青、夏季亲水、秋季登山、冬季健身’四季全民健身系列活动,覆盖老中青少全年龄段,让健身成为群众生活习惯,让体育热情浸润城市每个角落。”薛勇介绍,以“赛事名城、垂钓天堂”为闪亮名片,打造“嘉陵江全民健身季”精品品牌,推出社区趣味运动会、家庭体育挑战赛等项目,策划更多贴近百姓生活的特色体育活动,让运动成为南充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