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这里自然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西部极具代表性的户外运动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区域。在今年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上,阿坝方案登台亮相,成为全国5大分享案例之一。

一、核心优势
卓越资源,奠定全梯度户外运动目的地的生态基石
阿坝州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我们将其概括为“123456”六大极核优势:
“1”是一重山脉。即横断山脉主体纵贯全境,使阿坝坐拥岷山、邛崃山等6条主脉、25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其中开放攀登的山峰超过50座,是全球同纬度地区山地与冰雪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从四姑娘山6250米的幺妹峰极高山,到汶川县800米左右的中海拔峡谷,在垂直高差超过5000米的剖面上,形成了冰川探险、技术攀登、峡谷徒步、河谷休闲的完整地貌序列,这种在50公里范围内即可实现的“全梯度”体验,在全球山地户外目的地中具有不可复制的稀缺性。

“2”是两条江河。江河文明交汇于此,历史文化深远。阿坝州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地,其年径流量超过150亿立方米,滋养着下游数亿人口。河曲江源、蚕从大禹孕育了古蜀文明的曙光,茂县营盘山、金川刘家寨遗址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马尔康孔龙遗址是川西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3”是三处遗产。阿坝地处神秘而奇特的北纬30度线,是通往世界屋脊的大地阶梯,高寒喀斯特地貌世界最独特,露天钙华彩池群世界最壮观,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世界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尤其是我国15处世界自然遗产地阿坝独占3席,是全球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地区。

“4”是四个5A。阿坝州5A景区数量全国前列、全省第一,“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汶川特别旅游区、“中国户外运动第一山”四姑娘山,是全国乃至全球文旅品牌的“台柱子”。九寨沟景区成为业界智慧化样板,单日4.1万游客可实现每人15分钟分流进沟,调度能力行业一流。黄龙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成为全球最佳自然保护地之一。四姑娘山景区连续三年突破200万人次,持续书写着“中国户外运动第一山”的品牌故事。

“5”是五大公园。阿坝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熊猫、若尔盖国家公园和长征、长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五张国家名片”,标志着阿坝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已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省级生态县8个,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取得显著进展,在探索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走在全国前列。

“6”是六地格局。依托“12345”五大核心优势,阿坝州构建起以“人与自然和谐之地”为底色、“户外运动热门之地”为引擎、“安逸舒适康养之地”为支撑、“寓教于游传承之地”为内涵、“特色文化多彩之地”为魅力、“文旅融合示范之地”为引领的“六地示范”发展格局,形成资源互通、业态互补、品牌互促的综合性文旅生态体系,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梯度户外运动目的地提供全方位支撑。

二、价值升华
筚路蓝缕,塑造全梯度户外运动目的地的阿坝传奇
阿坝州户外运动从探索期、萌芽期、初创期到发展期,不仅是一部区域体育成长史,更是中国现代登山运动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生动缩影。自1980年四姑娘山对外开放以来,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登山协会、四川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准指导下,阿坝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不懈的开拓精神,逐步构建起登山、徒步、越野、冰雪、低空飞行、水上运动等覆盖全域、贯穿四季、服务全龄的户外运动体系,成为中国户外运动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一)系统整合,构建全域发展格局
阿坝州户外运动的兴起,始于资源的科学整合与系统的持续建设,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一是资源整合,实现价值最大化。1979年,中国登山协会考察了四姑娘山,开启了四姑娘山乃至阿坝州的登山序幕。1980年,美国登山者在四姑娘山区首次尝试攀登婆缪峰,拉开了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次年,日本同志社大学登山队成功首登幺妹峰,标志着区域登山资源获得国际认可。随着2006年四姑娘山登山学校、2013年九鼎山太子岭滑雪场、2014年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等关键项目的陆续落地,阿坝逐步构建起以登山为核心,冰雪、越野多元发展的户外运动体系。2021年,四姑娘山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标志着阿坝已成为中国户外运动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善、参与度最高的标杆目的地。

二是基础先行,完善服务设施网络。历经40余年积累,阿坝已形成完备的户外运动设施体系,拥有56座有登顶记录的5000米级以上雪山、62条经典徒步路线(如“长穿毕”“七藏沟”)、69处标准化露营地、73个成熟冰壁及7大滑雪场。2016年,全国首家景区户外运动学校在此成立;2020年,首个山地户外旅游标准化项目落户四姑娘山;2024年,四姑娘山成功获评全国首个以户外运动为主题的5A级景区。这些重要节点标志着阿坝在推动户外运动安全化、标准化与高质量发展方面,构筑了坚实的保障体系。

三是开放合作,构建产业支撑体系。通过与萨罗门、北面、猛犸象、凯乐石等国际顶级户外品牌的长期战略合作,显著提升了赛事运营与服务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本土产业生态持续优化,78家从业机构中涌现出深行户外、川藏队等全国知名俱乐部,四姑娘山镇34家本地俱乐部与数百名持证向导共同夯实了基层服务网络。四姑娘山登山学校、户外博物馆与阿坝职业学院协同育人,全国首支景区高山救援队与系统化应急预案筑牢安全底线,形成“管理—运营—人才—安全”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二)成果彰显,六大领域协同并进
经过40余年的深耕细作,阿坝州户外运动在六大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一是勇攀高峰,打造登山运动胜地。以“人生的第一座雪山从阿坝出发”为理念,我们以四姑娘山为核心,打造了中国唯一的从5025米大峰到6250米幺妹峰的“入门到专业”技术型进阶攀登体系,成为全球登山爱好者心中的“毕业考场”。同时,在九寨沟-黄龙区域开发了以高原钙华池群、原始森林为基底的生态徒步与耐力攀登项目,让入门者安全享受高原户外魅力。

二是步履不停,建设徒步越野廊道。我们深知路网是户外运动的血脉,经过40余年积累,全州已打造200余条登山线路和62条热门徒步线路,“长穿毕”路线被誉为中国十大经典徒步路线之一。通过差异化布局,在四姑娘山发展高海拔越野跑,在九寨沟打造融合藏羌风情的森林越野赛,在黄龙推出串联古城与古道的人文耐力赛,满足不同爱好者的深度探索需求。

三是冰雪赋能,构建南国冰雪乐园。我们成功突破我国冰雪资源的地理局限,依托5-6个月的优质粉雪期和舒适体感温度,攀冰项目媲美北美、阿尔卑斯地区顶级场地。2024-2025雪季全州滑雪场接待游客35.8万人次,增长70.4%,带动旅游收入3.2亿元。拥有中国南方35%的滑雪场和最长的雪道总长度,九寨沟片区穹恰冰雪大世界正式启幕填补了冬季旅游空白,凭借成都3小时车程即可抵达海拔3800米雪场的区位优势,阿坝正崛起为中国南方高海拔冰雪运动消费枢纽。

四是多元体验,强化全龄户外友好。我们着力构建覆盖全年龄段的产品体系,为家庭亲子开发自然教育、观星等轻户外产品;为银发群体打造康养步道、民俗体验等低强度活动;为青少年引入棍网球等新兴时尚运动赛事。同时,若尔盖开通全国首条高高原低空航线,九寨通航推进小金县短途游览,汶川等地布局无人机、滑翔伞等业态,实现真正的“全龄户外友好”。

五是体旅融合,培育专业赛事体系。我们坚持以“体育+旅游”、“景区+赛事”为抓手,2024年全州赛事累计参赛运动员超2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3.1亿元。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已跻身UTWT全球越野跑大满贯,被誉为“中国最美赛道”。九寨沟环神仙池超级越野跑、黄龙极限耐力赛等赛事,既为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更展示了生态保护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成果。

六是立体传播,塑造世界一流品牌。我们聚力打造“户外天堂”品牌,持续深化四姑娘山“中国户外运动第一山”形象。通过培育四姑娘山国际攀冰节、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黄龙极限耐力赛等顶级赛事,结合“景BA”篮球赛、“童话公路”自行车赛、三奥雪山登山大会等大众活动,构建专业与大众协同的赛事体系。纪实影片《珠峰队长》生动呈现阿坝高山向导风采,黑水县德石窝村210余人从事高山向导工作,其中8人次登顶珠峰,获“高山向导第一村”称号。

三、战略路径
示范引领,擘画全梯度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发展蓝图
面向“十五五”乃至更长远时期,阿坝州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大力发展尽情尽享的运动旅游”定位,以建设“国际一流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为目标,构建“以四姑娘山专业运动中枢为一核,以九寨沟生态轻户外、黄龙高原耐力运动为两翼,以国家步道、生态走廊、文化走廊为三廊”的全域格局。

(一)战略重塑,构建全域发展新图
以“锚定国家战略、激活稀缺资源、实现全域共赢”为核心逻辑,紧扣国家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六个高地”建设要求,构建了包含三维战略定位、四大规划原则、五维实施路径的系统性框架。一是构建了三维战略定位。以“世界稀缺全梯度山地资源+国内领先南方冰雪资源+独特藏羌文化资源”组合优势,将目的地打造为国家战略集成实践标杆、全球低纬度户外开发范式、区域生态经济增长极核。二是构建了四大规划原则。明确“坚守生态优先、资源差异协同、文化深度嵌入、政企协同保障”原则,提出了整体开发强度≤5%、“一核两翼”垂直分层梯度开发、12项非遗场景化嵌入、80%项目市场化运营等一系列高质量、特色化建设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关键步骤。三是构建了五维实施路径。聚焦“资源转化、产业融合、安全保障、要素支撑、品牌营销”五大工程,通过高位统筹组织、动态监测评估、多元协同共治等机制确保落地,全方位响应国家“六个高地”建设要求,打造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的全梯度户外运动目的地。

(二)价值重构,实施八大赋能工程
立足阿坝州户外运动资源本底与发展需求,通过系统性价值重构,重点实施八大赋能工程,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资源价值重构工程。科学开发高山冰雪,差异化打造四姑娘山登山攀冰、九寨沟生态徒步、黄龙地质研学的互补格局。深度融入“东方圣山”文化IP与非遗元素,推动资源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二是基础设施强化工程。统筹新建、续建28项重大设施,涵盖18处运动场地、8项公共服务及2项交通枢纽。精品化打造八大登山线路、十大攀冰线路及全梯度骑行网络。系统性升级登山步道、服务站与露营基地,构建“一站式智慧服务+全梯度保障”体系。三是产品服务升级工程。开展生态导览员专项培训,构建“生态知识+户外技能+藏羌文化”课程体系。建设智慧户外服务平台,集成北斗定位、气象预警与碳足迹追踪功能。建立高海拔装备租赁网络,推出“装备+向导”套餐服务。四是赛事品牌塑造工程。构建国际IP引领、四季覆盖的赛事矩阵。推动环四姑娘山越野跑升级为UTWT分站赛。创新红色文旅、亲子生态及科技赋能主题赛事;深度融合藏羌文化,打造视觉符号系统与非遗展演场景,延伸赛事消费链条。五是产业融合共生工程。推动文体旅融合,设计黄金环线及沉浸式文旅产品。深化体教培融合,建设实训基地并推广民族体育。创新体医卫融合,建立运动健康档案与个性化处方。促进体商农融合,创设“户外引流+在地消费”闭环,激活乡村产业。六是安全效能提升工程。建立智能风险预警体系与动态评估模型;构建立体化应急救援网络,实现“15分钟处置、30分钟专业救援、60分钟空中转运”。完善安全培训认证、户外保险体系及舆情处置流程,形成安全管理闭环。七是运营机制革新工程。成立户外运动集团,推行“政府监管+企业运营”模式,实施特许经营权市场化与数字化运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优化补偿金使用结构,实现文旅收益反哺生态修复。八是要素支撑体系工程。强化政策规划引领,编制山地户外运动开发标准。创新土地供应模式,探索点状供地与混合用地,完善生态监管与财税金融支持。实施人才引育计划,培育龙头企业与分级俱乐部体系,筑牢发展根基。

(三)基业永固,筑牢持续发展根基
阿坝州通过强化政府主导、完善监测评估、创新协同机制及推动经验固化,系统构建户外运动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一是强化政府主导。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的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文旅、体育、自然资源等10个核心部门,形成跨领域协同机制。推行“项目+责任+时限”清单化管理,细化部门职责。二是构建监测体系。依托“一部手机游阿坝”APP搭建多维度监测平台,整合交通、闸机及北斗定位数据,实时生成区域流量热力图。建立“绿-黄-红”分级预警机制,涵盖游客增幅、生态承载力及安全事故率等关键指标。三是创新协同机制。建立文旅、体育、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审机制,对项目用地、环保、文化及安全实行一站式审批。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广“PPP+生态补偿”模式,实施收益分成等激励政策,激发市场活力,提升项目运营效率与可持续性。四是固化成果经验。编制《山地户外运动开发标准》,发布年度行业白皮书,推动典型模式推广与标准升级。深化与甘孜、甘南等地区的“大横断户外走廊”共建,推动线路互通、票务联营与国际活动共办,通过区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与品牌共塑,夯实长效发展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