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十条措施”
一、严格落实体育课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3节体育与健康课。增加的体育与健康课要在课表中明确,严禁“阴阳课表”,严禁挤占、挪用体育课时。因天气等原因影响室外体育课正常开展的,要充分利用室内场馆、学校架空层等场地,优先确保学生当天的体育活动需求。
二、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各学校要落实每天不低于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安排,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激励学生多奔跑、多运动、多见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当天没有体育课的高中阶段学生,除参加大课间活动外,学校要在课后统筹安排学生参加不低于1小时体育锻炼。鼓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引导家长陪同学生共同参与体育锻炼,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三、优化体育教学训练。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各学校每学期要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通过“教会、勤练、常赛”等方式,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等专项运动技能。
四、健全体育竞赛体系。不断完善“市县校班”竞赛体系,市教育体育局每年举办市级青少年田径、“三大球”等比赛,县(市、区)应每年举办单项或综合性运动会,学校每学年采用“1+N”形式开展校级体育赛事(即举办至少1次综合性运动会、N次单项体育比赛),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年至少参与一项校级体育比赛项目。
五、科学提升学生体质。加强市县校三级学生体测数据和体检数据的整合、分析与比对功能,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引导家校合作科学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各学校要针对体测成绩良好以下的学生,科学设计锻炼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优良率达到国、省标准。各地各学校要结合本地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年级锻炼标准并组织实施。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学校要按照不高于班师比小学5:1、初中6:1、高中8:1的标准,配齐配足体育专任教师。鼓励采取公开招聘、体育教师“走教”、富余学科教师“转岗”、文化学科教师兼职、返聘优秀退休体育教师、引进聘请优秀退役运动员、购买专业体育机构服务等方式,统筹解决体育师资紧缺的问题。实施体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建立体育名师团队培育机制,定期开展体育学科导师团队、体育名师工作室、体育名师名教练等评选。
七、改善场地器材配备。各地各学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落实好学校体育工作经费,满足体育场地设施升级改造、体育器材配备更新需要。各学校要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园空间资源,积极挖潜扩容,利用走廊、校园“边角料”打造“微操场”,开辟体育活动场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体育活动更衣室、训练房、风雨操场等体育课配套设施。充分利用校园周边公园、绿道、社区、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建立互惠共享机制。
八、深入推进体教融合。鼓励青少年俱乐部、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探索建立体校与中小学校结对发展的创新模式,支持各地依托普通中小学校加挂体育学校牌子等方式建设新型体校。持续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等各类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积极推进“三大球”运动纵深发展,鼓励校园联赛中涌现的优秀苗子参加青训中心、体校等高水平训练,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
九、守好体育安全底线。各地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机制,落实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和体育赛事“四方案一评估一机制”。制定并严格落实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及体育训练安全防范措施,做好特异体质、特定疾病以及其他不适合参加体育运动等类型学生筛查。开展全体师生运动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教师应对处置校园突发事件的业务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体育场、体育馆、医务室、宿舍区等场所配备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十、强化教育督导评价。完善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将体质提升、技能增强、运动参与、习惯养成等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各地要对辖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常规督导,并建立检查结果反馈机制。市教育体育局将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内容,对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连续下降、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将按照规定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相关负责人予以通报、提醒、约谈、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