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完成体育社会组织年审工作,规范管理指导,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培育,大力扶持在群众身边蓬勃涌现、日趋活跃、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体育协会、俱乐部等,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主力军作用。坚持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认真落实“放管服”的各项要求,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的全民健身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全市共有体育协会、俱乐部161个,其中市级体育协会、俱乐部45个,年审覆盖率和活动开展率达到100%。
壮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市民健身需求为导向,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百万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建设,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为各行业人群提供健身指导、体育培训、健康管理等志愿服务,全年开展志愿服务近百次,惠及群众上万人次。截至目前,我市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4837名、体育引领员186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每千人2.7名。
做好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发挥大型体育场馆公益属性,完善日常管理制度,配置必要设施设备,面向全民免费开放。全市30个大型体育场馆全年开放,日均免费时段保持在7小时以上、节假日不低于14小时,年均受益群众215万人次,免开场地数量和时长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争取中央、省委免开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1294.1万元,居全省首位。并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设施,开展全民健身,组织赛事活动,提供健身指导、体育培训、健康管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