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文化 > 四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耍蚕龙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2-10    责任编辑:省体育局管理员

logo

   /  刘世龙 

  传统舞蹈盐亭“蚕龙”,是远古时期产生并流传于盐亭的一种独特的龙舞形式,因"蚕簇"系稻草或麦草制成,故而又称"草龙",于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根据民间流传,龙是一种善于变化,能呼风唤雨的兽中神灵,历代君主、帝王都称自己为龙,称龙者都属男性。中华人文母祖、黄帝元妃、栽桑养蚕抽丝编绢的发明者嫘祖诞生于盐亭,也应是龙,所以后人取其蚕龙以尊之、祀之,耍蚕龙就是纪念嫘祖的一种祭祀型舞蹈。耍蚕龙一度衰落,到明末清初时再度兴盛,并延续至今,成为盐亭一年一度的蚕姑庙会期间最主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金鸡地区,每逢过大年(正月初一)、蚕过年(正月初八)、闹无宵(正月十五)、先蚕节(二月初八)、酬蚕节(九月十五)和嫘祖生日(二月初十)都要舞蚕龙,以表示对人文母祖嫘祖的缅怀和纪念。传统舞蹈之一的“耍蚕龙”主要分布在盐亭县城内的茶亭、来龙、安家、柏梓、云溪、金鸡、龙泉、富驿、高灯、玉龙、黄甸、两河、黑坪、双碑、林山、毛公、金孔等镇乡的广阔乡村。 

  蚕龙的表演方式同样与蚕桑文化有密切关系。蚕农们在栽桑、看蚕的劳动中,将劳作的体会和蚕生长过程,通过龙舞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庆祝蚕茧丰收、感谢蚕神。劳作中的采桑、浮蚁、退纱、扩座、给桑、消毒、捡老蚕、蚕做茧,摘茧、卖茧,谢蚕神等的操作和表现形式,再与龙舞的身法、手法、步法结合,并配以相应的音乐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传统龙舞“耍蚕龙”,再经过不断发展和提高,代代流传至今。耍蚕龙的活动是蚕农们蚕茧丰收之后,为感谢蚕神的一种民俗活动。传统节日正月初八蚕过年,二月十日嫘祖生日,九月十五酬蚕节都要开展耍蚕龙的民俗活动。 

  表演时共10人组成,其中9人舞龙,1人扮蚕姑娘。最初是女青年,一律穿米黄色的古式便装、布鞋,发型统一是一根长辫子,后男性也可。音乐是先秦以前的古曲牌,用打击乐器和唢呐合奏。舞龙时,一字长蛇阵排开,伴随着威风锣鼓,踏着节奏,时而跳跃腾挪,时而此起彼伏,时而盘旋缠绕,时而狂奔如脱兔,时而静立如处子,蚕龙舞得栩栩如生。当蚕龙舞到高潮时,由一字长蛇阵型变成大圆场阵型,在紧密的锣鼓声中龙头将伴舞的蚕姑娘托于头顶之上,围观的群众纷纷向蚕姑娘抛赠红丝帕、红鞋、首饰等珍贵礼物以求蚕茧丰收。舞蹈动作和音乐都与养蚕的劳动、生活场景有关,并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丰收,体现蚕桑生产在农耕文化中的特殊价值。舞蚕龙的形式比较简单,只需先拜西天王母,再拜中央黄帝,再拜嫘祖,然后依次祝拜东南西北四方神灵,最后随龙宝蠕动环绕四周一圈或几圈就结束了。 

  蚕龙的制作方式独特,与蚕桑文化密切相关。蚕龙的特点是蚕农们用供蚕做茧的专用蚕具“草龙”的技术加工而成。一个草龙长12尺,最早的蚕龙是用树叶、树皮做成的,后来发展到蚕身用篾挑(竹子)、再后来发展到用松软木材,覆盖土黄色或白色(蚕最早为土黄色)粗布、绸缎精缝而成。蚕龙长20余米,身体直径1左右,龙头龙身龙尾共九节相连,其龙头、龙眼、龙角、龙口、龙牙、龙麟甲、龙身花纹都是用茧子编系在草龙身上,蚕头硕大如锅盖,蚕身修长如蚕纹。龙宝做成大桑叶形状。唯有龙须是用棕丝做成。在龙的每一节下边系紧一根长4尺的竹杆,供表演者舞龙时操作而用。 

  2001年,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在绵阳召开,盐亭县将金鸡的"舞蚕龙"作为表演节目,首推登上大雅之堂,荣获金奖,被组委会确定为2003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指定表演节目。由于传统农业的转型,现代养蚕技术早已不再使用蚕簇,耍蚕龙已处于濒危状态。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代表性传承人为刘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