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文化 > 四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余门拳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2-10    责任编辑:省体育局管理员

logo

  供稿人员:文\四川省宣汉县文化馆 桂德承、覃文智    

  \张勇 

  余门拳流传于川东北地区,尤以宣汉县的南坝镇闻名。它以强硬的姿态,和“得饶人处且饶人”、“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柔软的处世哲学一起,共同组成了广为乡邻认可和接纳的生存智慧,承担着维系家族荣誉,维持乡村生态平衡的使命。土家余门拳于2008年正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宣汉县志》和《四川武术大全》记载,东汉末年,大医学家华佗创编了“五禽戏”后被曹操杀害,其门下两名弟子吴普、樊问逃离中原避祸,远走云南研习医学,沿河而下至宣汉东乡,露宿一余姓农家,见余家老父身染重疾,卧床不起,将师传“五禽戏”中适宜治病功法悉心传授并授以药方。当吴、樊二人于七、八月后返回时,卧病者早已体健神爽,余姓主人万分感激,请教“五禽戏”全部功法和更多特效验方。从此,宣汉余家练“五禽戏”,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秘传千年。这种功法经历代相传,不断吸取各代名师的精华,至明朝中叶,已成为东乡县(现宣汉县)独具风格的余氏世袭拳术。明清时期,朝廷时兴考武状元,民间武术有了登大雅之堂的机会。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传到余有福已是余氏第八代了。余有福不但继承了“五禽戏”中的绝妙功法,而且他还向其他门派名师求教,勤奋琢磨苦练,融会贯通,成为当地武艺卓绝的武林高手,闻名于宣汉。余有福既精于医术,又是东乡县武术开派人物,当地向他拜师求教者甚多。于是他在南坝场下场口泡桐树下设馆授徒,余氏家族世袭相传的武功,始传外姓,余氏世袭拳术传播开来。此后凡学习余氏世袭拳术的武功统称“余门拳”。 

  余有福曾在东乡县南坝镇下场口泡桐树(现南昆大桥下)设馆教徒。赤溪(今天台)董坪人向平前往习艺,董坪到南坝30里路,向平来去走河坝,常在河边以手击石,以脚踢卵石,苦练19年,脚趾铲平,指甲全无,人称“九头狮子铁脚板”,以拳击柱而瓦落地,平地纵跃而上屋梁。向再传丁承寿,丁承寿为赤溪丁家第一传人。丁授其子先钦、先锡、先铨。先锡习练最好,先锡复传其子荣朝、荣谦、荣芹。荣芹即丁宪章。丁家在清朝出过武举人,自这位武举人起,余门拳的掌门一职就一直在丁家传了下来。丁宪章,受家族文化的熏陶,自幼酷爱武术,继承嫡传秘诀,成为一代余门高人。三十年代任川陕边防军国术教官,四十年代常在宣汉、达县、大竹、重庆等地传艺授徒。丁宪章之侄丁举高自幼随叔习武,得其真传,不仅将“余门拳”中各套路精华融为一体,而且有所创新,其套路发展为一马三箭、火盘架子(翻沉子)、大燕青、小燕青、连掌(四箭)、铲手、掺手、长锤、七星链、二路黑虎链、马步双劈拳、支子、桅子拳、挂印封候等26路。1949年后,丁举高系统地将“余门拳”传给儿子丁世玉、侄孙丁长福。晚年,又传给侄曾孙丁耀庭。自此,“余门拳”在宣汉县相传了10而丁举高也被“余门拳”弟子尊为第十代宗师。 

  200多年间,南坝历来有练武之风,各乡的大家族,每4年会摆一次擂台比武。因此富家子弟们习练武术,不仅因为有钱有闲,有时间练习,而且还是一个维护家族荣誉的方式。在宣汉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赤溪(天台)的钉(丁家)子刮不得,南坝的甑(郑家)子端不得,华景的马(马家)儿骑不得,丰城的王(王家)子捞不得。丁、郑、马、王这几家都是当地的大户,习练的也都是余门拳,但各有自己的绝招,比如郑家有腿功,王家有硬气功,丁家的看家本领是“支子”。宣汉大地上的武术名人还有南坝的郑家、席家、向家,黄石冉家,桃花王家,峰城的王家、任家、白马的陈家、张家,华景马家、王家,天生的杜家。 

  历数余门拳的历代名人,都是在战乱期间声名鹊起:清朝白莲教军师冷天禄、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向守志……丁宪章是余门拳近代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丁宪章,受家族文化的熏陶,自幼酷爱武术,继承嫡传秘诀,成为一代余门高人。在抗战时期,丁宪章和余门拳内御土匪,外阻倭寇,留下了用一根临时借得的短木棒就打退一个土匪团伙的传奇,享有“巴山拳王”的美誉。 

  由于宣汉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与外省接触频繁,南坝镇更是成了武林高手云集之地,最终成就了熊学能、向平、谭步云、丁承寿、丁宪章、丁奉高、郑道生、席明义、席明成、席明友等一代又一代的余门拳高手。余门拳因而享誉宣汉、开江、开县、万县、云阳、奉节、重庆、湖北、新疆、东北等地。 

  宣汉南坝,这个地处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的热闹城镇,兴场立市已逾千年。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通往外部的交通要塞,古时候更被看做是穷乡僻壤,化外之地。当地文明曾经遭受过两次大的中断,一是元朝,一是清朝。两次都和外族统治后的种族歧视有关。“汉人是南人。蒙古人统治中国后,怕南人造反,对金属器皿实行严格控制。宣汉5户人只准有一把菜刀,还必须由一个鞑子掌管。”重压之下,官民矛盾一度非常激烈。宣汉至今还保存着一个民俗——到年关时候,宣汉人打扫庭院居室,将垃圾集中后到灶间焚烧。这个习俗从元朝时期传下来。在当时,从烟囱中传出的烟雾,其实是举义杀鞑子的暗号。残酷的种族斗争史,使宣汉的余门拳源于“五禽戏”的强身健体,却逐渐发展为以格斗为主的拳种。 

  余门拳开篇4句本门口诀:一打眼睛,二打迈(步法),三打腰身(腰是卸力和发力的枢纽。对方再大的力来,通过腰的摇摆可以将力化尽,并能及时反攻),四打快(速度),很好的概括宣汉“余门拳”短手寸劲、借力打力、架势低矮、发力刚脆、手法多变、攻防严密、短小精悍、提砍砸压等特点。 

  余门拳基本功、铁掌功、铁肘功等功夫,共有80余路。 

  余门拳主要基本功之一是桩功,桩功分站桩与吊桩等。站桩以马步桩为例:四平大马站立,双手伸开,两掌心相对约1,呼吸缓慢细长,双目内视。呼气时两掌拉近,吸时两掌拉开还原位。练功要循序渐进,时间逐渐递增。 

  铁掌功,分为劈(砍)和插,劈:开始是堆沙约1高,马步站立面对沙滩,以掌力劈之,力点主要放在掌缘掌根处,练到能一掌劈到底功成;插:主要是用内空80公分的碓窝(石质,土家人用作舂米,形如巨型窝窝头)内装黄豆或黑豆,用掌插,之后豆子换成河砂,再后换作铁砂子。一碓窝铁砂子插透功成。 

  铁肘功,人体俯卧,双肘、脚步点地,全身悬空,吸气入丹田,呼气直冲肘尖,呼吸以6为倍数递进,收势时翻身为罗汉睡觉,以调节气息。 

  铁腿(脚)功,在桩功过硬的基础上,先直立静养,调节气息,进入运气状态,用脚踢沙袋,蹬墙,交替反复练习。余门拳传人向平即以铁脚功著称,人称“铁脚板”。 

  铁板桥功,练功仰躺在凳子上,以臂部与腰部的连接为支点,其它部位悬空,形成一条直线,保持静止,用腹呼吸,脏腑与筋骨、腰、颈、四肢相合一体,内气随意念调整,贯穿全身。实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同时由于内气的调配,气血流畅,贯通了七经八脉十二经络,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强骨增髓的目的。同时气血贯穿四肢、躯体时,达到肌肤滋润,肌肉发达,增内力承受和肌肤的外表抗击力。属外功与内功合一的练功方法。10分钟合格,30分钟达标,时间长更好。 

  余门套路分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徒手套路是余门拳的主要内容,《四川武术大全》载有30路徒手拳。器械套路主要有余门棍、余门刀、余门枪、余门剑等。 

  余门套路主要是练“手眼身法步”,内可强身健体,外可御敌。土家余门拳源于名医,其最大特色就是医武密不可分。土家余门医疗,分含推拿在内的气功疗法和中草药医治跌打损伤、五劳七伤等。余门拳传人历来是武医不分家,同时又是造福一方的良医,是“仁术”的传播者。丁举高任天台乡卫生院医生,毕生主要时间从事医疗工作,特别是在治疗跌打损伤、五痨七伤著称。善长推拿的余门拳七代传承人张能举为群众治病直到去世。传承人崔高元同时行医,现就职于宣汉县中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传承人顾庆龙、丁耀庭都用中药为群众治病。在“非遗”普查中,刘梓权将1969年记的五劳七伤秘方奉献出来,尤其珍贵。 

  1984年,丁举高参加四川武术挖掘会议,参加四川省体委传统武术挖掘工作。1992年宣汉县因余门拳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宣汉县代表队参加了历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大赛等并获奖。余门拳传人丁耀庭,近年多次到香港、澳门、北京、西安、峨眉、长春、兰州、徐州等地参加各种武术赛事活动,分别获得金银铜牌多块,他多次带领土家余门拳,参加成都一、二、三、四届国际非遗节,弘扬土家余门拳。多年来丁耀庭广收徒弟学生,远在上海、福建、广东和大连的习武之人都慕名前来学艺,他对所收的学生个个都要先进行武德考察,告诫他们习武只是为了强身健体而非打架斗殴之后,才会一一传授。还创编了余门武术操,余门健身操已由县非遗中心录制成光盘,在全县推广。目前,县非遗中心已在代表性传承人丁耀庭所在的天台乡街道和石秀明所在的昆池职中挂牌,作为土家余门拳的传习培训基地,丁耀庭也在县非遗中心的指导下为筹建土家余门拳的传习所而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