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文化 > 四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盐亭桃子龙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2-10    责任编辑:省体育局管理员

logo

    流传于盐亭地区的“桃子龙”是一项产生年代十分久远的民俗活动。2007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舞蹈“桃子龙”始源于神话,远古时期人类靠采集果实为主要食物,“桃”是我国最早的野生可食植物果实之一,它味甜、色鲜、形美,极得人们的喜爱与尊崇,久之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灵物,成了长寿和多子多福的象征。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人们都要耍桃子龙庆祝,叫做“公庆”;也有达官显贵、社会名流过生日时耍桃子龙的,叫做“私庆”。桃子龙是盐亭地区独特的龙舞,更是当地人尽皆知的民间娱乐形式,也是一项远古的民俗活动。《四川省舞蹈志》中对盐亭“桃子龙”有一段文字记载.古书《典术》载:“桃者,五木之精也”,史称“灵树”、“神树”、“仙木”。诬师、仙家、道士用桃木剑斩妖降魔,用桃木做符令震邪。桃子龙舞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 

  桃子龙舞分布于以龙潭为中心的盐亭、三台、射洪、南部、梓潼等县的广大区域。 

  由于历史沧桑,“桃子龙”基本绝迹,在盐亭的偏远山区——龙谭民俗文化区仅存极少数知识老人对“桃子龙”的制作工艺、音乐打击、舞蹈表演有所了解。2004年,盐亭县农民刘世龙迁居县城之后,因难忘儿时记忆中家乡耍桃子龙的场景,遂四处收集资料,最终让这门一度失传的民俗活动重现盐亭民间。2006年,盐亭县投入资金,对传统的“桃子龙”表演形式进行艺术加工,并在服装、道具、音乐等方面予以全新包装,如今,每逢盐亭大的比赛盛事,或是节日,都能看到“桃子龙”的身影。 

  “桃子龙”的表演一般有9人,每人头桃红色头巾,身穿桃红色古便装,腰系桃红色彩带、足蹬古式布鞋靴, “桃子龙”有一个龙头、7个蟠桃、一个龙尾,没有龙衣,舞龙的九个人相互独立,每人各拿一物,互不相连,故有"桃子龙各玩各"的传说。但舞动起来又俨然一条完整的、生气勃勃的活龙,舞龙者需要高度默契才能保持龙身的完整和舞动的流畅。表演中的舞蹈动作有观赏桃花或桃园起舞,或桃木醉酒,可桃丛呤咏,或植树,浇水、捉虫、除草、摘桃、品桃、献桃等。最后的结尾是龙头引道,龙尾随后,在行过“献桃礼”之后,把组成龙身的七个桃身献给当场接受庆拜的神仙或主人公。无论千变万化的单人起舞或集体造型都要会有浓厚的民俗生活味。 

  桃子龙的音乐多是古代的打击乐和管乐曲牌,跟具表演中的舞情或悠扬、或高昂、或慢或快、或强或弱,给表演者以紧密地、洽到好处的配合。伴奏由锣、鼓、唢呐共7人组成。  

  为加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盐亭决定在龙前村建立龙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龙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主要开展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设6个陈列室,分别展示了水龙、蚕龙、桃子龙3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和正在整理保护的非遗项目“岐伯行乡”的实物、图像、文字介绍。同时,传习所还设有培训室,通过播放光碟、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等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