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调查征集

《关于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公开征求意见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13    责任编辑:体育局办公室

logo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文件精神,助力体育强省建设,推动我省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我局编制了《关于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就有关内容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因编制时间紧张,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截止到2023619日,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建议:

联系单位:四川省体育局(成都市青羊区大石西路6号)

邮政编码:610071

联系电话:028—87027062

电子传真:028—86623761

电子邮箱:scstyjycyc@126.com

    

附件:关于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州)体育和经信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我省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认真践行党的二十大对体育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体育用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方向,抓创新、提质量、塑品牌、增效益,全力推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做大做强,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突出市场化。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抢抓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重大机遇,瞄准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以应用促发展,积极拓展竞赛表演、全民健身、家庭及个人体育消费市场,丰富产品种类和应用场景,加强市场拓展,强化业务培训扩大市场占有率。

突出创新化。把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数字化转型等路径,助推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工业设计理念渗透体育用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等环节,优化产品供给,引领消费升级,提升产品时尚度、消费黏合力、市场竞争力。

突出品牌化。引导和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视产品质量为生命,视产品标准为红线,视产品品牌为荣誉,以质量塑品牌,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以标准打造高质量产品,促进体育用品质量升级。

(三)发展目标。

2027年,基本形成链条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体育用品制造体系,产品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增强,全省体育用品制造业总规模力争突破800亿元,增加值突破190亿元,规模以上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数量超过430家。

——市场份额明显上升。到2027年,全省体育用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并逐步进军国际体育用品市场。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7年,培育制造类体育产业示范单位3家,体育用品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0家。

——品牌影响力明显扩大。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本土体育用品品牌。到2027年,形成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8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平台建设,增大产业规模

1.组建体育用品制造专业委员会支持省体育产业联合会组建体育用品制造业专业委员会,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体育用品制造业联盟和创新平台,汇聚各方资源为创新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顶层设计、政策支持、资本引入,最终实现产业集群、政策集合、基金集中交互融通的孵化功能

2.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立足我省资源禀赋,建立合作保障机制,大力推动现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益。继续培育更多省内优秀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创建成为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按规定给予资金奖补;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业集中区域申报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将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情况纳入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重要指标加快在成都、攀枝花、泸州、绵阳、遂宁、内江、宜宾、达州、资阳等有条件的市(州),建立体育器材研制生产基地,布局一批省级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园区。到2027年,全省体育用品制造特色产业园区达到10个,特色产业集群达到5个。

3.发力招商引资。依托我省人口红利和清洁能源优势,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和国内外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开展体育用品制造业招商引资行动,引导各地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主动嵌入发达地区主导的体育产业价值链。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招商机制,重点对接国外知名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和体育品牌国内代工企业。

(二)聚焦技术创新,加快补链强链

4.加快技术创新。围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需求,加强体育服装用品、智能体育器材等产品的研发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高端研发实验室。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高端设备、高端材料、功能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依托标杆企业和企业孵化器先进加工能力,积极推动新产品研发,大力发展冰雪器材装备及配件、健身器材、广场舞装备运动防护用具、康复辅助器材运动汽车体育木地板、体育专业照明设备装配式体育场馆材料等产品,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创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5.实施补链强链。疏通省内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链各环节,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七个环节入手,着力培育生态主导力链主企业,强化对“链主企业支持力度。依托链主企业,开展以商招商,精准推进补链强链,不断“链接”行业上下游产业项目,

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链条日益完整,推动上下游企业“双赢”发展。支持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搭建运动器材、运动服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用品动食品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鼓励通过“天府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开展体育用品制造生产要素交易,支持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发展。

6.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深入实施数字三品战略,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综合集成应用,鼓励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加速工业设计赋能,发挥四川省先进材料产业优势,推广石墨烯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尼龙纤维复合材料、钒钛合金、玄武岩纤维、耐磨耐蚀不锈钢等在体育用品中的应用。

)聚焦品牌塑造,坚持质量为先

7.塑造四川造体育品牌。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新材料应用、智能科技、设计研发、品牌塑造等途径,积极推动重点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业延伸,实现装备用品制造和生产服务互相带动,改善本土体育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少技术含量低、品牌影响力弱的局面成都、绵阳、资阳、达州、遂宁等市(州)塑造四川造体育品牌

8.强化企业市场营销。将市场营销纳入全省体育产业培训重点内容,定期组织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开展专业培训。鼓励退役运动员创新创业,充分开发体育明星和优秀体育团队的商业价值,为我省优质体育用品代言,推介体育用品制造品牌,引导企业植入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直播带货、电子商铺、网红经济等。依托新型零售模式组织实施四川造网上活动,打造一系列名优爆款产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参加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国际经贸洽谈会等大型展会、论坛。支持成都举办2024年第41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

)聚焦产需对接,挖掘消费潜力

9.组织产需对接活动。建立“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常态化促消费机制。围绕青少年、老年人、女性等重点消费群体,加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量身定制、定向推送和精准配送,培育优质体育消费群体。省市两级每年定期组织产需对接活动,组织省内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主动向教育、体育、文化、医疗部门推介优质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招标采购。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联合相关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举办“体育惠民消费季”“体育旅游休效消费季”等方式刺激本地消费开展体育产品进校园活动,助力学校体育教育。鼓励各地将体育用品消费纳入“体育消费券”使用范围。

10.促进赛事活动消费。丰富体育赛事活动,积极培育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拉动假日消费、夜间经济、房车露营、体育用品租赁等新业态发展,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体育消费新场景,促进体育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利用2023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25世界运动会、全民健身日等重大赛事活动和常态化赛事活动,建设一批体育特色乡镇、体育主题公园等体育消费新场景,深入推进体育用品与赛事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通过以赛促销模式,主办、冠名、赞助体育赛事等搭建营销平台,加强推广,提升体育用品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撬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

)聚焦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11.强化工业用地保障。落实新型工业用地优惠政策,推广混合用地、标准地出让等模式,保障体育企业用地需求。认真落实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政策。

12.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坚持人才强体,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积极推进将符合条件的体育人才纳入天府英才工程支持范围。鼓励现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等院校增设体育用品及相关专业,培养体育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畅通非体育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渠道,逐步形成人员配备完善、年龄层次梯次搭配合理、文化结构各有所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13.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优化贷款流程,加大对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增加风险资金池投入,扩大体育贷规模,加大对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最高可以给予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资金,并对其资金利息、担保费用给予补贴。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相关保险产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升规入统”,对完成“升规入统”的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纳入支持范围。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分类施策帮助体育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14.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严格落实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减税降负政策。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落实体育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通过谈判协商、市场化交易等方式确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动四川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谋划,加强部门联动,合力齐抓共管,信息互通共享,协调和解决体育用品制造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优化的重大事项,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

(二)优化财政激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按照应补尽补的原则,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纳入四川省体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重点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材料研发、技术创新、提质增效、品牌建设、应用深化、招大引强等方面进行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州体育部门将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纳入体育类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三)强化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机制,省体育局、经济和信息化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督导,落实县(市、区)和开发区(园区)的主体责任。坚持“因地制宜、一区一查”的推进机制,全力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落实、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