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州新闻

成都体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市委全会精神 研究提出落实举措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31    责任编辑:成都市体育局

logo

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举行后,成都市体育局党组分别于7月16日、20日和24日召开两次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和一次专题学习研讨会,传达学习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清华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和范锐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主动融入“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研究谋划全市体育系统贯彻落实措施。

会议要求,全市体育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将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引导全市体育系统干部职工深刻认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成都市抓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两区一城”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提升门户枢纽地位“四件大事”的使命担当、重点任务。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努力锤炼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激励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更加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不折不扣、全面准确地把全会精神落实到体育事业各项工作中。

、坚持创新提能和培育动能,找准体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

(一)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深入细化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提高成都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以体育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围绕山地户外、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等热门消费领域,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和前沿体育消费项目,搭建项目招引、市场孵化、产业运营的新平台。聚焦极限运动、电子竞技等新兴运动项目,依托城市综合体、老旧仓库厂房、开敞自然资源空间等,引入体育与文创、旅游、音乐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体育消费新场景。坚持体育为民惠民理念,在完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布局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和全国影响力的新品牌,服务覆盖全年龄段的体育新群体。

(二)高水平引资源谋赛事。深入落实“东进”战略,谋求东部新区赛事发展,依托天府奥体公园,谋划引入和培育一批符合“未来之城”定位的高等级国际赛事。高质量筹办2021年大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对照国际标准打造一流的赛事管理服务系统,全面完善竞赛规程和总体赛程,组建专业竞赛团队,在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逐步实施测试赛演练,开展成都大运会示范性场馆建设工作,通过树立典范的方式推动各赛区工作场馆化实体化运行。制定实施赛事管理办法,构建赛事品牌认证、项目评估、资金扶持相结合的办赛机制,推进体育赛事管办分离,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赛氛围。全力申办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赛,推动“成马”加快迈入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

(三)高标准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大运会场馆提升改造工作,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省棒垒曲中心项目选址工作,深入细化研究东部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优化论证场馆使用需求,推进国际竞训基地在东部新区落地。优化完善区(县)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和“家门口”运动空间布局,加快“15分钟健身圈”建设。提前谋划大运会场馆后续利用,建立成都大运会后体育场馆服务保障重大赛事活动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场馆设施后续高效利用,让大运遗产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引进市场主体举办商业赛事,鼓励体育场馆借助赛事资源加强无形资产开发,发展衍生服务增强盈利能力。

、坚持优势互补和协同共兴,齐心唱好体育领域“双城记”强化极核效益

(一)加强体育产业交流合作。组织开展成渝双城体育产业专题研究,对成渝双城坚持“体育+”理念推进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领域、重要载体、重点项目、示范经验及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为推动成渝双城体育产业共同发展明晰工作路径。依托重庆万盛黑山谷运动中心、奥陶纪户外极限运动基地、板辽湖水上运动中心;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李冰文创旅游产业功能区、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西岭雪山运动康养度假区等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共同打造特色体育旅游线路。依托中国重庆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智慧体育大会、成都体育产业峰会,联手打造成渝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增强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特色发展极核效应。

(二)加强赛事活动交流合作。推进重庆马拉松与成都马拉松实现参赛运动员部分预留名额互通,实现两地马拉松赛事互动。将成都现有“一带一路”成都国际乒乓球公开赛、中国西部中心城市体育舞蹈公开赛增设重庆分站赛,提升中国围棋西南棋王赛和成渝双核三人篮球公开赛赛事品质,扩大赛事影响力。联动开展“市民快乐冰雪季”活动,发动社会冰雪组织、机构场馆践行“错位推广”理念,创新夏季室内冰雪、旱雪推广培训工作,着力办好冬季冰雪消费体验活动,扩大冰雪运动参与人群,培育冰雪运动消费场景,推动成渝双城在南方城市中成为践行“三亿人上冰雪”行动计划的典范。

(三)加强竞技体育交流合作。持续开展1项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工作,构建体教融合体系和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体系2个体系,制定实施《社会体育服务机构发展指导意见》《青少年俱乐部星级评定办法》《建设市级青少年训练基地实施办法》3个办法,构建“1+2+3”青少年体育工作机制。搭建成渝两地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打造成渝职业足球俱乐部以及所属U系列梯队对抗赛,建立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间的互访培训学习机制,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交流合作,开展成渝两地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共同建设高水平竞训基地,探索开展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年龄段的“631”特色体育学校布局(每个项目遴选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进行布局),形成“一条龙”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打造西部地区体育竞技人才高地。

、坚持以人为本和现代治理,以体育健身蔚然成风助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一)把牢“两大抓手”打造健身活动品牌。持续办好天府绿道健康行活动。精准定位绿道特色、参与人群、健身项目,结合天府绿道建设特点及设施配备,推广传统和新兴时尚体育项目,重点关注不同人群,带动全市各行业主动参与吸引力强、参与度广的绿道健身活动。扎实开展社区运动节。突出“体育+”理念,举办家庭体育、亲子体育、趣味体育、科学健身知识宣传等活动,配套组织围绕休闲旅游、体育科技、生活美学的文体创意产品市集,彰显社区文化软实力。实践“大运+”模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大运会社区讲堂”“大运宣讲大篷车”“大运宣讲嘉年华”等活动,大力营造“爱成都·迎大运”的浓厚氛围,持续提升城市宜居生活品质。

(二)创新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立“新赛制”,将健运会竞赛成绩与奥运会周期内举办的“我要上全运”“我要上省运”“我要上市运”群众组比赛选拔机制全面挂钩,严格执行层层选拔原则,扩大健运会参与人群。创新“新形式”,动态调整比赛项目,筛选市民参与度高、市场反应热烈、社会效益良好的运动项目,打造市民热切期盼的“市民运动会”。严格“新标准”,坚持“参照奥运标准办健运”和“末位淘汰”原则,构建全民健身运动会办赛评估机制,吸引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广泛参与,营造浓厚的办赛营城氛围。

(三)推动全民健身“四化”建设。努力实现健身设施配备智能化,新建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全部使用“二代智能健身器材”。努力实现健身活动组织社会化,鼓励推广运动大数据管理、二维码建档以及场地共享智能管理模式,研究出台《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奖补办法》,培育本土体育组织和机构,壮大体育承接主体,充分发挥市级体育总会纽带作用,实现健身活动组织“百花齐放”。努力实现健身指导科学化,落地“体育锻炼适宜指数发布”制度,选拔培训综合素质高、志愿服务意识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下沉社区,加快“体医融合”发展步伐。推动全民健身故事化,讲好“体育故事”“健身故事”,吸引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支持全民健身,助力打造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氛围。